中学生美文摘抄

关于反思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024-12-19 05:53: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的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做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做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的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
在如此绚丽的背景里,如果你不曾到来,这满目的繁华,这跳动的火焰,这凝视的双眸,只能徒留虚空与寂寥。不问前世,不问来生,多想,就这样醉在静静的拂晓,用你一如既往的关注与默契,抚平我生命的沧桑,拭去我暗夜的清愁,让我感受一片枫叶的静美与精致、一滴露珠的晶莹与纯粹、一缕清风的柔情与向往......多想,就这样飘浮在如火如荼的枫林里,期待你的马蹄声声敲碎黎明的清冷,我与枫叶一起燃烧,洒落一地殷红的相思,片片散落你的行囊,点点滴滴,串成今生的无悔。
几许沉醉,几许痴迷,在深秋的霜林里,你在飞翔还是在栖息?可否听见那悠远纯净的筝声,可否望见那满树的火焰,燃烧的倾诉?我捧着前世遗失的泪珠、今生幻化的清露,洗去你许多年来岁月的浮尘,洗去你前世的沧桑今生的疲惫,你累了吗?无论何时,我都会在破晓的霜林里静静等候,这里是你永远的驿站,面对高山和流水,面对厚土和黄天,铭记生命中的美丽,相约千年。
不知是谁在幽幽清唱:纷乱人世间,除了你,一切繁华皆背景,这场戏用生命演下去,付出难得有这番约定,这段情只对你我有意义。在晓雾朦胧的霜林中,如果你不曾忆起,如果我不曾来过,只有,繁华如烟,一梦如蝶,轻轻跌落在背景里,跌落在红尘外。而我固执地以一种古典的情怀,抚筝低唱,缱绻了秋风浓雾,醉红了拂晓枫叶,只是,只是,背负着相思的枫林日渐消瘦,我,比枫林更瘦。
拂晓,雾浓,霜重。整个枫树林嫣红如醉,醉得鲜红欲滴,醉得几近透明。醉了的前世和今生里,寻寻觅觅,我,只愿是枝头最红的那一片枫叶,点燃你的生命之火,照亮千年的轮回之路。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宁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宁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
我喜欢借月色沉淀心情,如水月色,可饮。推开窗户,任月色静静流泻在肌肤上,轻盈飘逸的韵致,清新蕴涵的情调自然流淌在心际。月华如练,心情在月色中变的清朗而柔软,恍然间生命中的种种感动和美丽灵动浮若。
曾经,天真烂漫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数星星,悠然欣赏着乡村清澈而恬静的月色。
曾经,在菁菁校园里和同学在清朗月色中促膝谈心,感悟似水年华的美丽与忧愁。
曾经,在如水月色中我与你一起泛舟太湖,在桨声灯影里,在月色和湖水交相辉映中欣赏人间美景。清漾的湖水,飘渺的琴声,让我在江南的温婉情怀里沉醉不知归处。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相约莺莺,待月西厢下,古琴传幽思,月下待佳人。一份古典的美丽。淡月染西窗,淡淡的思绪亦弥漫。
一片……流年处,月色在古典的含蓄和现今的浪漫中演绎着唯美,带给人无限沉思和悠然陶醉。
清绝的月色吸引着我,于是披衣出门,踏着如水的月色,缓步走入花园,栀子花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带露,如一帘清远的幽梦。竹影随韵轻舞,如水月色轻轻穿过,回映着明月的清辉。万物都在月色中丰盈灵动起来。俗世的喧嚣与浮躁,犹豫与彷徨都消融在这如水月色中。顿然心悟,豁然开朗。
如水月色,可饮。似水流年,可悟。
静立于花园幽径,听取静默

回答2: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分析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回答3:

适合摘抄的古风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