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日本战国“三天下人”第一位。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大致一统混乱近百年的日本战国时代,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丰臣秀吉出生于 尾张国 爱知郡 中村(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父亲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母亲是大政所。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绘本太合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3月26日)。
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有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
[编辑] 信长家臣时期
姬路城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轻的身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升。1564年与浅野长胜的养女弥弥结婚。在《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书中有秀吉的记载)。1570年信长准备进攻朝仓义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金崎之战)。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秀吉被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并改木下姓为羽柴(羽柴,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前者战败被捕自尽,后者逃离。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
[编辑] 本能寺之变
主条目:本能寺之变
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途中发动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织田信长焚毁本能寺,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于二条御所战败后切腹。当时丰臣秀吉正亲自率兵包围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条件是守将清水宗治自尽,秀吉在5天内强行行军约200公里返回京都,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家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编辑] 统一日本时期
清州城复原品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隔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自杀,此外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三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坂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
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秀吉其后撤兵,改为攻击美浓国织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双方谈和,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和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人质。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国。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与德川家康进行婚姻,并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5年秀吉被近卫前久收为养,就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使义久投降,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
1589年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到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下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合(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
[编辑] 征伐朝鲜及晚年
主条目: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的花押。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略朝鲜兵员为西日本诸大名为主。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鲜。在明军(约5万)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屡遭重创。
终于在1593年日军因损失过大,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
其时日方代表小西行长伪造秀吉降表与明朝议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就称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复双方边贸易。双方于是缔结和约,日军就此暂退釜山。此为文禄之役。
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令其自尽,此外亦处死其支持者,包括前野长康等人。处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人民流传着杀生关白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因此秀吉处死有关人士。
亦有说法指,秀吉曾向明朝开列的条件,包括明朝把公主下嫁天皇(和亲),割让朝鲜南部领土,将朝鲜世子作人质等才退兵。(曰割朝鲜四道与我、曰封通聘、曰封爵,其余逸而不传。)
数年后,亦即文禄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欢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议和使来日,秀吉宴飨之。然宣读国书,始知议和实为册封,大明欲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方觉受骗,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并欲杀明、朝使节,为旁人劝止,于是下令驱逐明、朝使节。[2]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据釜山,再进逼汉阳。然而明朝援军(约8万)加入战斗行列后,日军陷入困境,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称-“庆长之役”)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战役中逝世,死于伏见城,享年62岁。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监视德川家康及辅佐丰臣秀赖。而入侵朝鲜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1607年才恢复正常。
丰臣秀吉法名为国泰佑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丰国神社,包括在滋贺县长滨市、大阪府大阪市、爱知县名古屋市等(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丰国神社,改为东照神宫,到明治时代才续渐恢复)。
[编辑] 政绩
到达日本界港的南蛮船(十六世纪油画)他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以太合检地和刀狩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编辑] 轶事
有一位日本商人吕宋助左卫门从菲律宾带一个壶,结果秀吉当作茶壶来使用。最后才知道那是西洋的夜壶。
丰臣体型瘦小,但动作敏捷极富才智战略,颇为织田信长欣赏;虽织田以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秃鼠之称出现于信长写给宁宁之信中可见)称呼他,却也不吝于拔擢丰臣秀吉升迁,丰臣遂忠心耿耿于织田;为德川素所忌惮丰臣之能战。
在前田利家及弗洛伊斯的记载相关书籍秀吉的右手有六只手指,拇指有多一只手指,但后来秀吉为了遮掩事实,于是故意隐藏六只手指的事情。
秀吉死因有不同说法,较为人所知的有胃癌、好色色痨精尽而死。
晚年失去应有判断力,也是丰臣氏灭亡的原因,将丰臣秀次及其一族处死,以及发动文禄·庆长之役是他秀吉最大的争议。
[编辑] 墓所・霊庙・神社
死后葬在京都东山区阿弥陀峰山山顶(现在的豊国庙)、封号豊国大明神的修建豊国神社予以祭祀、豊臣家灭亡后、徳川家康剥夺了大明神封号,但是并没有拆毁神社、在秀吉正室高台院的恳求下、外苑部分被拆毁然而保留内苑和本殿。部分建筑物被片桐且元等人移往宝厳寺和都久夫须麻神社。德川第三代将军徳川家光的时候没收了神社、神社本殿完全被毁坏、豊国神社成了荒地。明治天皇时随着在日光东照宫相殿祭祀秀吉、豊国神社被重新建造。
戒名 - 国泰裕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
祭祀秀吉的神社除京都丰国神社以外还有大阪丰国神社、长浜豊国神社、名古屋豊国神社。大阪和长浜是秀吉的领地、名古屋是秀吉的故乡。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旧历天文6年2月6日-庆长3年8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最高等级的官位是关白。又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
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及江户幕府将军。其父松平广忠是三河国大名,母亲是冈崎附近松平氏政敌刈屋城主水野忠政的女儿于大之方。幼名竹千代。家康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立江户幕府,并维持达200多年统治。现今日本日光东照宫等所供奉的神明东照大权现,就是德川家康,主谋者是前田利长、浅野长政、大野治长及土方雄久。大坂城内要求讨伐前田利长的声势高昂。家康在准备出兵之际,前田利长将他的生母芳春院送往江户城成为人质,事件得以平息。
不过,不满家康的声音并没有减退,户泽正盛汇报东北地方大名上杉景胜积极进行军备,行动极不寻常,家康派遣使者要求景胜汇报甚至迫使上洛。上杉景胜没有理会警告,其家臣直江兼续写了《直江状》指责家康,家康看过后大怒,终在5月3日发表讨伐上杉的宣言。虽然五奉行中的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和增田长盛以及三中老的中村一氏及生驹亲正要求中止出征,但家康决意行动,6月16日由大坂城出发,7月2日到达江户城。
7月中旬,石田三成与部分支持丰臣家的大名开始有所行动,以打倒家康为目的,7月18日包围伏见城,并开始进行攻击。8月1日西军攻下了伏见城。7月24日家康在小山的时候,斥候汇报了石田三成起兵的举动。家康在7月25日进行小山评定,大部分的随行大名支持德川家康的行动,并立即折返到江户城。
家康在8月回到江户城,并派遣先锋在东海地方及东近畿地方交战。家康在9月1日出发,9月14日到达美浓。9月15日双方在关原交战,最初的形势对德川军不利,西军逐步进迫到本阵;不过到了中午左右,西军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军恐吓射击后叛变支持德川军,形势得以扭转。最后德川军轻松在此场战争取胜,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康之中。
[编辑] 就任将军、成立幕府
战后,家康积极处理政务,调配大名间的领土,而且经常在京都活动。为了成为将军,他尝试将德川氏的系谱改变。1603年,朝延中的使者到达伏见城,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并创立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同年将千姬嫁给丰臣秀赖以示友好。1605年德川家康退位给三男秀忠,家康表面上在骏府城隐居,被一般人称为大御所,但实际上家康仍然掌握了大权,在冈本大八事件和大久保长安事件均由家康作主导。
[编辑] 大坂城
1614年方铭钟事件中,家康借口钟铭内文有对德川家不利的文句,尝试迫使秀赖完全臣服;但是丰臣方摆出一个战斗的状态:丰臣军积极招募浪人,加强军备,致使德川家康下令大名准备攻击大坂。德川军在11月15日开始进行攻击,并步步进迫,迫使丰臣的军队撤回大坂城内,12月4日前田军和松平军擅自攻击真田丸,遭到真田信繁的猛烈反抗,结果大败。家康最终利用大筒直接攻击大坂城,迫使淀殿提出交涉,双方达成协议,大阪方面要求德川不得处分秀赖等参战诸将,秀赖、淀殿不用前往江户作人质,家康看似宽大的爽快答应,唯一的条件是:将大阪方面除本丸外所有外城一并拆除。
1615年,填平了一切壕沟,拆毁了二丸、三丸的大阪城形同空壳,家康见时机成熟再次出兵,而丰臣军在这次战役虽然积极迎击,但是只剩本丸的大阪城比山砦还不如,德川军在多处地方相继捷报,最终迫近大坂城。在冈山·天王寺之战中,家康一度陷入危机,真田信繁穿透松平忠直的部队压到家康本阵;同时德川秀忠在冈山战斗,亦取不到优势。不过当众将闻到家康有危险而作出救援,在兵力差占有优势下,德川军取得胜利,丰臣秀赖自尽,遗儿国松在战后不久找回,最终被处死,丰臣家正式灭亡,是为大坂之战,日本惯称大坂之阵。
[编辑] 晚年
日光东照宫大门家康实行一国一城令和武家诸法度等政策,维持国家稳定。1616年3月21日获朝廷赠获太政大臣一职。6月1日巳时(约上午十时),家康在骏府城病逝。法名东照大权现,法号安国院。其中一个死因是吃天妇罗中毒身亡。另外的说法包括胃癌及梅毒。
你去维基百科上找吧!
以下是我找到的书的简介,当然还有织田信长的书我也找到了
请你给我你的联系方式,百度MMM我,我发到你的邮箱啊
德川家康(台版,MS是全的,和大陆的13卷的不一样)
·内容简介·
一部日本首相要求内阁成员必读的书
一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要求员工必读的书
一部美国驻日本大使认为,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先阅读的书
21世纪必读的政略宝典与商战兵法
丰臣秀吉(只有第一卷)
·内容简介·
他,出身寒微,自幼顽皮机智,永不服输。当他离家流浪、三餐不继之时,依然夸口要夺取天下,拯救万民。
他从牵马的低微仆从起家,与一代豪杰织田信长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献计献策协助信长成就赫赫威名的“桶狭间之役”,到独当一面经营筹划的“吞并美浓之役”,他成为深得信长赏识器重的亲信,始终矢志不渝,心怀天下。
本能寺之变,信长身遭不测时,他运筹帷幄,奇计频出,以迅雷之势为主复仇,跃登霸者之尊,得以一匡天下,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百年纷争。
为了超越织田信长,他垂暮之年,野心勃勃,觊觎海外。胶着的战事,血腥的内廷斗争,终使他无力挽回命定的失败,不得不面对他人生最后的一幕——死亡。
日本文坛巨擘山冈庄八,以文学化的传奇之笔,再现了丰臣秀吉从一介平民到登上权力巅峰,纵横乱世,波澜起伏的一生和狂傲不羁的个性。文笔轻快,情节跌宕,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伊达政宗
·内容简介·
伊达政宗于永禄十年(一五六七年)八月三日生于米泽城内,是城主伊达辉宗的长子。当时身为父亲的辉宗是二十四岁,而母亲是山形城主最上义守的长女义姬,只有二十岁。
永禄十年到底是个怎样的年代呢?
最早迈向统一之道的织田信长,这年已经三十四岁,正准备拥护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昭进京;而二十六岁的德川家康为长子信康迎娶信长的长女,也正好在这一年。至于日后使得政宗备尝艰苦的丰臣秀吉,也在这一年度过三十二岁的生日,当时他已经是信长的部将当中,最负盛名的一位了。
据说伊达政宗曾经感叹自己未能早生二十年,否则绝对不让这些人专美于前。而他所指的,其实就是年龄上的差距。不过,对于乱世英雄来说,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总之,在信长、秀吉、家康三人的努力下,永禄十年可说是日本政治迈向崭新境界的关键年。
伊达政宗的父亲辉宗,比前述约三个人要年轻得多。不过,如果辉宗的才干不比政宗低劣,那么整个奥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但事实上,身为父亲的辉宗是个处处谨慎的人,而且胆识也不及其子政宗。当时,辉宗的父亲睛宗及祖父植宗都还活着,其中祖父植宗驻守丸森城(伊具郡),父亲晴宗驻守在杉之目城(福岛市),两人各自负隅顽抗,互不相让,以致辉宗在继承家业之后无法发挥实力。
织田信长(目录有点不全,有书友能提供目录的话不胜感激)
·内容简介·
他,是日本历史上最让人折服的武将,日本战国时期开创统一大局的杰出统帅。
他,幼年时粗狂莽撞、我行我素,不修边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匡正天下的勃勃野心,然而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众人视之为缺乏才智、难当大任的“尾张大呆瓜”。
他,二十七岁在桶狭间之战以寡敌众,从此名震天下。后以“天下布武”为职志,在乱世中所向披靡,短短数十年间就横扫了整个日本,无人敢捋其锋。
他,是最复杂的个体。狂放不羁却思虑缜密;懂得忍让雌伏,也敢于大胆行事;积极引进西方器械和宗教,也保留着日本武士极重名誉的特质;有人说他“先破坏再建设”,是“风云儿”、“革命家”;也有人因他“烧庙杀僧”称他为“第六天魔王”。
日本畅销巨著《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以文学化的传奇之笔再现了织田信长从统一尾张到重立将军、控制京畿,最后在事业顶峰遭到部将背叛,梦断本能寺的悲壮一生和狂傲盖世的独特个性。笔法轻快,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http://www.39889.net/soft/show.asp?id=73
下载~~~
不过我劝你去买书,因为书上还有地图能理解地形。
我就买了13本~~~
其实买回一套纸质书不是挺好么?我就买了一套,现在看到第三本。看完这套书是需要一些耐心的,电子书看起来实在太费劲了。
新华书店或卓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