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势力。
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
主要线索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在这一主要线索推进的过程中又有两条类似的线索,一是贵族青年莱阿替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所杀,一是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所杀,按照封建法规,两人都有为父报仇的义务。
三条线索主次分明,主要线索引出次要线索,次要线索围绕着主要线索,为它的发展服务,三者水乳交融地汇集在一起。
扩展资料
《哈姆雷特》的主要艺术特点:
第一、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第二、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姆雷特
悲剧《哈姆莱特》(1601)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家萨史索。格拉马提卡所著的《丹麦史》。书中叙述了克劳迪斯害死其兄,纂夺王位,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贝尔弗改编了这一古老史事,写成悲剧故事。约于1589年,英国舞台出现了流血悲剧《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借鉴前人的作品,赋予他自己的作品《哈姆莱特》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部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的伟大悲剧。
(一)
关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却众说纷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剧”。但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悲剧客观上是由于敌对的一方也即封建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哈姆莱特也即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对弱小。主观上则是由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有着自己的局限。比如: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等等。因此这种观点也可以称为社会原因说。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角度寻找原因。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天性软弱、犹疑,担当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认在不能胜认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也就是说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如他是怎样的徘徊、展转、恐惧、进退两难,总是在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再也不能变得是快乐的王子了”。因此,哈姆莱特“非常软弱而忧郁”的思想使他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此种观点也可以称为个性缺陷说。
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寻找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确的。首先,《哈姆莱特》剧并不是一部阐释人文主义者斗争失败的原因的历史文献,莎士比亚也没有把他写成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而是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描述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剧本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普遍感到“世界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迪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而哈姆莱特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又受到群众的拥护,对于他的复仇甚至重整乾坤来说,只要杀掉克劳迪斯就行了。而他的王子身份又使他有可能得到这种机会,因此,他没有必要像雷欧提斯那样,聚集一彪人马。相反,他倒应该小心地隐瞒起自己的意图,以免让克劳迪斯看出他的真相而加强了防范。因此,他的单独行动完全符合客观情势的需要,不能把他归诸于人文主义者脱离群众的局限。一方面,可以把双方的力量的过于悬殊作为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克劳迪斯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而哈姆莱特则孤身一人,同志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因此二者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是,克劳迪斯拥有的力量并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他所处的职位,就象老哈姆莱特死后,这力量就落入他手中,只要他一死,这力量便会为哈姆莱特所掌握。而且,克劳迪斯虽然他拥有国家权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不能公开动用这种权力来打击哈姆莱特,而只能是耍花招来加以利用而已。另一方面,也由于王子的地位,哈姆莱特也拥有一定可以动用的力量,并且在实际上他已经动用了, 如布置“贡扎古之死的演出,还有安排海盗替自己送信等。因此,克劳迪斯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悬殊,他们之间的斗争在较大程度上仍是个人之间 的较量。
而西方批评家 则认为哈姆莱特 悲剧的 成因是由于他的软弱和犹疑。主要依据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一再拖延即人们常说的延宕。把它归之于个性缺陷说。但我们应该承认,哈姆莱特的确有延宕的行为。但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要延宕?是因为他天性软弱,还是 由于 其他方面的 原因?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具有影响力的哈姆莱特 天性软弱、犹疑的观点。从时间上看,在鬼魂向哈姆莱特揭示他父亲死亡的真相的那一天,他父亲死去已将进2个月了。在演出戏中戏是时候,他的情人奥菲利娅说他父亲死去已四个月了,在演出戏中戏期间 ,至于他父亲的死,自己又过了2个月的时间,然后事情便急转直下。在演戏的当天晚上,哈姆莱特误杀了波洛涅斯,接着被克劳迪斯派往英国,矫诏返国,接着与雷欧提斯在墓园相遇,俩人扭打,再接着就是比剑,与克劳迪斯同归于尽。行动一个接着一个,相互间的时间间隔也很短。开初,哈姆雷莱特是个快乐的王子;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给人惨杀,母亲给人污辱的噩耗时,无疑是晴空霹雳,给无忧无虑的哀叹带来了极其可怕的打击,因为哈姆莱特是爱他的父王,差不多把他当作是偶像来崇拜,在他父亲身上体现着他所向往的品格,并游船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根本转变。快乐的王子一下变成了忧郁的王子,而他热爱的母后,又在送葬的鞋子还没有破旧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嫁给了新登基的克劳迪斯,这更加强了他的忧郁、、、、、、那么,哈姆莱特为什么 要延宕呢?自然,假如哈姆莱特是欧提斯雷,听了鬼魂的话后,他一定会持剑闯入宫中与克劳迪斯拼个你死我活,这样也就不会有什么延宕了。然而哈姆莱特不是雷欧提斯,哈姆莱特他不仅厚道正直,而且受过新思想熏陶。对于鬼魂的话,他并不完全相信。如在布置贡扎古之死后,他对自己说道:我看见的幽灵也许就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也许他看准的是我的柔弱和忧郁。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到沉沦的路上,我要先得到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在演出戏中戏前他对霍拉旭说了一遍,由此可见,他的疑虑是很深的。在这些疑虑未消除之前,象他那种思想性格的人,是不可能贸然对克劳迪斯采取行动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不是他应该做什么,而是他要如何去做好它。哈姆莱特自己也承认:我们乘着一时的猛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他想得太多了,不免贻误了时机。总之,哈姆莱特的延宕中尽管出现过心灰意冷的短暂时刻,因为他不仅要复仇,而且要把复仇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在证据尚不确凿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就无法达到他的目的。但他并未由此就放弃对一切罪恶的斗争。他在忧郁中逐步深入地认识了生活,在延宕过程里真正地把握了社会现状。他在忧郁,延宕的阶段,也不是完全没有行动,只是这种行动公海没有达到目标。当他发现克劳迪斯已竖起警觉的双耳,有意刺探他的真实想法时,他及时地,明智地用装疯来掩盖起真情,迷惑对方,并借以保留性命,研究对策。他剑穿帷幕,本想刺死克劳迪斯,却误杀了波洛涅斯。因此,呀必须确证克劳迪斯的罪行,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因为克劳迪斯身居高位,一方面因为克劳迪斯犯罪的隐秘,给哈姆莱特的确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他既不能当面质问,也无法公开调查,只能等待时机,这就需要时间,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延宕。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延宕并不是由于他性格的软弱、犹疑,而是他在当时特定的情势下不得不采取的对策。但是哈姆莱特由于以往迟迟未能杀掉克劳迪斯,因为他必须确证克劳迪斯的罪行,在查证期间他也未忘记过复仇,一旦证实了克劳迪斯的罪行,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行动,如;刺杀波洛涅斯,他根本没有半点软弱和犹豫。因此,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一再拖延时再拖延时间根本不是他生性软弱和犹
(二)
哈姆莱特的悲剧可以作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反对把哈姆莱特的悲剧归于其个性缺陷说,并不意味着这悲剧与他个人性格完全无关。他主动放弃刺杀克劳迪斯,就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因此,关于哈姆莱特的悲剧的成因首先是从他的自身因素开始的。
英国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哈姆莱特“不是一个以意志力量,甚至以感情力量为特点的的人物,而是以思想与感情的细致为特点的。”确实哈姆莱特既有长于思想的一面,又有勇于行动的一面。只是因为他的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才给人一种以长于思想短于行动的印象。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配合,正是这两种形式的脱节特别的没有行动,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因此,哈姆莱特的悲剧,也是一部思想超于行动的复仇悲剧。
“戏中戏”是哈姆莱特精心策划的一个行动,他亲自布置戏班演出并邀请国王及王后看戏等,目的是为了识破克劳迪斯的罪行。但克劳迪斯受不了剧情的刺激,中途离开剧场,彻底暴露了罪行。而哈姆莱特的装疯与延宕是紧密相连的。装疯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延宕的一个重要环节。装疯自然也是哈姆莱特认真考虑的结果。他装疯的目的主要是:一是掩饰自己内心的秘密;二是为他确证克劳迪斯的罪行提供了必要的时间,都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因此,从大体上看,他的装疯的成功的。
但剧中刺杀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悲剧过程的一个转折点。首先,它使哈姆莱特由主动转为被动,由积极转为消极。在这之前,他装疯,演出“戏中戏”,都是一种主动出击。克劳迪斯虽然已经定下把哈姆莱特派往英国出使的计划,但不一定能够马上实行,特别是在哈姆莱特成功地争取了他母亲之后。这样刺杀波洛涅斯又给克劳迪斯提供了一个借口,使他名正言顺把哈姆莱特打发到英国去,是为了借英王之手除除掉心中的祸患。并挑动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并在剑上涂毒,也是借他人之手杀死哈姆莱特的这样哈姆雷特便陷入了被动。这是造成哈姆莱特死亡的直接原因,虽然雷欧提斯也是受人利用。
然而,哈姆莱特刺杀波洛涅斯完全是一个意外的事件,他是在完全没有精神准备的情况下采取这一行动的,要是他劝说母亲站在自己的这边,至少要使她不帮助克劳迪斯。这样有些情况就不会发生了。而自己的行动与思想配合就比较紧密了。
那他为什么要放弃刺杀克劳迪斯的好机会呢?其原因是哈姆莱特认为克劳迪斯其实正在祈祷,清洗自己的灵魂,哈姆莱特认为这时杀他会使他灵魂直升天堂,这不是复仇,而是以恩报怨。想让他的灵魂永堕地狱。因此他放弃杀克劳迪斯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哈姆莱特要的是复仇,而不仅是杀克劳迪斯。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在克劳迪斯做恶的时候杀死他,虽然自己也同样死去,这些都不是他放弃机会的必然产物,而是其后来一系列行动失误的结果。如杀波洛涅斯,轻率比剑等等。
以哈姆莱特复仇为标准,从他的行动,思想和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凡是行动与思想紧密配合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装疯和戏中戏。反之,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二者的分离,所以他的优势便消失了。其实哈姆莱特的思想和行动是强有力的,但是二者未能紧密结合,存在部分脱节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没有行动配合的思想成为冥想,没有思想配合的行动不行的,失败是不可以避免的了。
因此,从哈姆莱特的自身因素看,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思想与行动的脱离。
(三)
不过哈姆莱特的思想与行动的脱离,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而是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客观环境指的是哈姆莱特所处的社会环境,其核心是以哈姆莱特为首的丹麦朝廷。
从客观上说,哈姆莱特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与克劳斯迪的斗争中,哈姆莱特在力量上处于劣势。(2)客观形势与哈姆莱特是相对立的。因为以克劳斯迪为首的丹麦朝廷开始对哈姆莱特怀疑态度,以亲情挽留他在宫中,控制他的行动。对他持敌对的态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3)客观环境与哈姆莱特的主观愿望相背离,它的发展不受哈姆莱特的控制,总是违背他的意愿,出乎他的意料,使他永远处于被动的局面。
实际上,在复仇过程中,哈姆莱特那些取得成功的行动都是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取得的,因为这种环境既给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他能够比较从容地思考,如演出戏中戏。如果时间过于紧迫,他的思想便受到影响和制约,无法与他的行动相配合,而当时环境过于宽松时,未能给他提供具体的目标和行动的直接动力的时候,他就往往陷入了对终极问题的冥想之中。
综上所述,哈姆莱特思想与行动的脱离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他的悲剧的成因准确地说,是由于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下所产生的他的思想与行动的脱 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