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
建议是买一本《上下五千年》或《二十五史》。那里故事比较多,也很详细。
隋唐瓦岗起义,
薛刚反唐。
隋朝历史很全的网站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sui/sui.htm
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还有隋炀帝。
隋朝著名人物: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花木兰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
当时正值隋朝和朝鲜开战的时期, 为了运送粮食的需要
而开凿了大运河,由此可见南方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此选南方经济的发展
其实开凿大运河还有皇帝的主观因素,为了个人享乐.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
隋朝王通的<止学>
隋朝 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如何评价隋炀帝及隋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1081.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1081.html
参考资料:http://www.sjmxx.com/xszp/web/long/zhmd/webservers/kkgs3.htm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
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唐宪宗李纯与韩愈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原名李淳。他从小很受祖父德宗皇帝的喜爱。贞元四年(788年),11岁的他就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宪宗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李纯。同年8月,顺宗皇帝因为实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威胁了宦官、藩镇和部分朝臣的利益,被迫退位给宪宗。宪宗只当了4个月的皇太子,就正式登基,次年改元元和。
唐宪宗在位期间的,一方面实行政治改革,另一方面打击割据的藩镇势力。宪宗虽然中断了“永贞革新”,但是仍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宪宗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坚决镇压不服从朝廷的藩镇,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宪宗先后降服了刘朋、杨惠琳、李锜、田兴等割据势力。元和九年(814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宪宗任用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在平定这次叛乱之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国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宪宗在平定淮西叛乱之后,觉得很光彩,就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一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于是,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作“古文运动”。后来,人们把韩愈和柳宗元称为“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韩愈不但擅长写文章,还是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这就是著名的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宪宗在位后期,迷信起佛法来。他得知在长安西边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宝塔。在这座塔的地宫里,供奉着一块佛祖舍利,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们瞻仰礼拜。通过瞻仰礼拜佛骨,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宪宗相信了这个传说,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论佛骨表》。他在奏章里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之后大怒,要处死韩愈。裴度等大臣力劝。宪宗说:“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这句话的大意是:“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以宽恕他;他竟说东汉信佛以后,皇帝都短命,这不是在咒我吗?韩愈身为臣子,却如此狂妄,我决不饶他!”)
在大臣们的劝阻之下,宪宗皇帝最终没有杀掉韩愈,只是把他贬到遥远的潮州当刺史。然而,迷信佛法的宪宗也确实没有长寿,元和十五年(820年),43岁的宪宗皇帝被宦官陈弘志毒死,结束了他15年的统治生涯。唐王朝也由短暂的“元和中兴”再次走向衰亡。
花木兰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公主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武则天称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预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结束。唐后期,许多公主的婚姻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表现之一是和亲,其次是公主下嫁藩镇子弟。唐代公主的命运与唐代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妇女被禁止参与政治。但是皇太后和皇后利用皇帝年幼之机垂帘听政却代有其人。作为皇室家庭成员的公主一般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但在唐代,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使得个别公主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在唐初有数位公主因卷入宫廷权力斗争而被杀,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利用政局动荡之机公开干预朝政。玄宗即位,以武力消灭了太平公主集团,加强了对宗室和外戚的控制,使得公主不再有机会参与政治。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弱,出于政治目的,唐朝皇帝将许多公主下嫁藩邦和藩镇子弟,这些公主成了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格局的变化的角度来揭示公主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公主作为专制君主的家庭成员,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汉代“凡皇帝之女为公主,皆列侯尚之”。公主“仪服同列候。其尊崇者加号大长公主,仪服同藩王”。唐代公主“视正一品。”(1)公主还有属官,汉代公主有家令,唐代公主有“邑司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2)公主不仅在政治上尊崇,而且还有优厚的经济待遇,汉代公主有汤沐邑,唐代公主有实封。高宗以前,公主实封三百户。在男尊女卑的传统之下,公主作为女性,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自汉至隋,虽然皇太后、皇后干政并不鲜见,但公主参与政治却极为罕见。唐初仍沿袭公主不参与政治的传统。李渊第三女在李渊起兵后,在陕西户县“散家财、聚徒众”,很快发展成为一支七万人的义军,号称娘子军。后来与李世民会师谓北,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被封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3)但并没有参加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