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为了报仇的话,当时的情况也算是报了,吕蒙死了,荆州也还了,背叛的都交给了刘备,孙尚香也送回了蜀,单单为了报仇,耐用那个该算报了。
那就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为了攻下吴的话,75万还不一定足够,更不会当着曹丕的面攻打吴国,那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展示自己,刘备拿下了东川和西川,经过几年的修养,国势日渐强大,刚刚才开始,关羽就被杀了,荆州被夺了,刘备说要维关羽报仇讨伐孙权,轰轰烈烈的带75万大军攻打孙权,当仇已经报了时候,他看见孙权这样妥协,于是就在展示一下自己,就继续攻打孙权,孙权没办法,只能派陆逊去迎敌,结果被陆逊杀个打败。
为兄弟报仇只是幌子,刘备自己想吞并东吴才是真.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定是十分冷血无情的,或者说最少是理智.刘备绝不会为了区区一个关羽跟东吴过不去.真正使他跟东吴过不去的是他的野心.而当时东吴危危可及,刘备这边兵强马壮,加上师出有名(为兄弟报仇),几乎已经稳操胜券,刘备没有任何理由跟孙权讲和,也不是什么不识好歹.
反过来讲,孙权之所以跟刘备妥协是因为当时情形确实对东吴不利,最重要的谋士周瑜、鲁肃都已经死去,曹丕那边又坐山观虎斗,随时要给自己致命的一击,为了保全自己,不妥协不行啊!如果这时孙权也是兵多将广,能够与刘备一较高下,肯定会大大咧咧地跟刘备说"是我杀的关羽,你倒是想怎么着?"而此时刘备也会惦量惦量一下自己,不怎么敢轻举妄动了.
孙武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鄙人认为99%的战争其本质都是利益的冲突.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什么过不过分的.如果形势倒过来,是实力强大的孙权要吞并弱小的刘备,刘备在万般无奈之下肯定也会向孙权妥协,而此时孙权要不要讲和,就要看是否"合于利"了
个人认为为兄弟报仇只是表面原因,如果只是为了为兄弟报酬是不会那么兴师动众的。那么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无疑是刘备的贪念--想要攻下东吴。可以想一下,东吴把关羽灭了用了不少战力,使元气大伤,而刘备这里却是完好无损。如果以报仇做战争目的,必然得民心。这是刘备的如意算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刘备还是失败了。
(我更好 啊哈哈)
赤壁之战后,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已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风头可一时无两. 备更在汉中豪言地说了就算曹公来,我也必拿此地的话语. 这就证明了备已具备了一定的军事打击能力.
还有一事值得注意,时孙权闻备要起兵攻之,遂令使者向曹丕称臣. 曹丕问大臣们的意见:备真的会出兵东吴吗? 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只有刘晔一人肯定备会出兵. 而且当时刘晔马上向曹丕请示联合刘备一起出兵,进攻东吴,因为备只能在边境和吴作战,而作为魏国,就可以以备拖住吴主力,直插吴心脏. 但丕不理,晔叹:曹公若迟死三年,遂用此计! 这也同时证明了刘晔看得起备了,以备之兵力,拖住吴国.
再有的话,备之兵力乃夺取汉中的精兵(还有其特种部队白耳兵在内),因为据史料分析,吴的兵制是最乱的,其所谓的精锐部队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这让备更有了胜利的本钱. 再加上大将黄权(其乃孔明较看重的猛将)的出战,连孔明其实都对此次东征抱有很大的期盼.
所以夷陵之战差不多打了一年的原因也在此的,备想通过报兄弟的仇,来借此锻练自己的军队.
我不同意楼主的看法。我们先摈去政治因素不谈(不可否认的,刘备伐吴缺有政治因素),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是兄弟却更像父子。书里说他们睡则同塌,寝则同食。说明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关羽被杀,首先触动的是刘备的兄弟感情,其次,出于关羽对他的重要性,既是兄弟,同事也时需要依仗的人,所以溜边儿更是要为关羽报仇。至于后来的东吴之举,只是马后炮,那些人相对于关羽,张飞对于刘备的意义,是远远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