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简单的文学常识问题。。

2024-12-17 14:04: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2.这个,我不太了解张艺谋
  3. 对于于丹的认识,源于央视的《百家讲坛》。当时“于丹《论语》心得”讲座,深受观众的欢迎,后来“于丹《庄子》心得 ”讲座又在《百家讲坛》播出,同样好评如潮。于丹品《论语》、品《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她的讲座与书中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于是,为了追寻她这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清茗一杯,品读人生,徜徉于于丹对庄子的心灵感悟。

  庄子这个名字藏在于丹心中很多年,蹁跹如蝶,成为她心中隐形的翅膀。而于丹生命的成长又如庄子的另一句话:外化内不化。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于丹将对《庄子》的点滴感悟通过《庄子心得》讲述于人,将一己心得论述于百家论坛,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历代传诵。他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深窘宏阔,他的寓言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于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么生活。从来没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质问一下自己:“我还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吗?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庄子的大境界、大眼光去打破常规的思维、常规的心智,不必太在意自己的得失,不要过分的急功近利,尽情地去释放自己,达到内心的平静。

  庄子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外化而内不化”,这也是于丹生命成长过程中努力遵循的东西。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个人内心的秉持,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人的内心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摆脱不了名利二字,有多少人一生追求名利二字。现实生活中,也总有那么多的名利诱惑摆在我们面前,但在庄子看来,“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诱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诱惑改变的就是人的本性。这两句话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去体会、去感悟。

  读完“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让你豁达地去接受一切。庄子的这些人生至理,在于丹的口中娓娓道来、信手拈来,于丹用她二十年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道家给我们一片自由天空,让我们在自然人格中超越自我,心灵遨游!

  4.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 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回答2:

1.对封建家长制的控诉,体现五四后的新女性的出走情绪。最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生存的问题,该怎么生存,才算好、
2活着主要时将,老两口一生中做经历的事情,看尽的世间的一切,有一种超脱在里面……
3做人要无为而到有为,这才是人生的境界
4创作背景众说不一,比较流行的是肖邦为恋人所作。 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

这上面是我自己写的,因为我是学先当代文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回答3:

1、雷雨》是四幕悲剧(初版本有“序幕”和“尾声”)。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更可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周朴园的专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空前的成功。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2、电影的震撼性大于文学作品(我说的是优秀与优秀之间的较量)。所以,余华的小说《活着》能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张艺谋的同名电影却遭到禁播。对一部好电影的极端评价有:拥有无可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对人性的顶级刻画和对周围文化的超理性解读;用对历史的反思来最启示世人……这些全加给《活着》都没错。而且,当不能忍受剧情片的你在不知不觉中度过130分钟的时候;当不轻易流泪的你在接二连三地流下泪的时候;当曾经误解过父母恨过父母的你涌起一丝愧疚之意的时候,《活着》,就会在你心中留下历久弥新的经典。
故事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电影的配乐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活着》中到底有多少深深的忧患,那对着人生最原始的生存的无奈是永远纠缠不清的,除非,除非你早已无需为生存而恐惧,并且也对于他人的生存无动于衷。由于影片对大陆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嬉笑怒骂的批判,是罕见的黑色喜剧佳作,故在大陆遭禁映。因投资者为香港年代公司,所以在海外均有公映。当然在网络上也有流传,我就是在一家网吧里反复反复地看它。也有从韩国倒传过来的版本。
在对中国曾经的荒谬的政治运动进行嘲笑时,电影还对人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家珍在富贵洗新革面后又重新与他在一起,虽然这时富贵已经是个穷光蛋;五八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当区长的春生开车不小心把富贵的儿子有趣撞死,之后春生一辈子的惝悔,不仅因为富贵跟他是好朋友,更是他的良心在起作用。而家珍哭着跑过来看浑身是血的有趣的时候,牛镇长高叫着“不要让她看到!快拦住她!”以及父老乡亲们一拥而上把家珍拦住的瞬间,我为大家的麻木和蛮丛感到伤心,同时也跟着巩丽扮演的家珍哭得一塌糊涂。
影片中最沉默而又最有形象的就是葛优演的那个老头,富贵。他在历史的各种巨变中沉浮,一生坎坷。然而,他觉悟,终于终于知道活着就是幸福,于是他奋斗,他为自己及他人的幸福奋斗了一辈子。在影片的最后他却变的罗嗦了,成天说着“我真傻,怎么能让医生吃了七个馒头呢?就算是吃了七个馒头,也不该又给他水喝。喝了水 之后,一个馒头就变成了七个。七七,就是四十九……”。他的女儿要生孩子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医院优秀的医生、教授都被拉到牛棚,接受批斗去了,剩下的只是还没毕业的卫校学生。富贵不放心,叫他的女婿去找来一个正在挨斗的老医生,老医生几天没吃饭了,富贵去给他买了一袋馒头,老医生一会儿全吃了,噎着……富贵慌忙找来水……老医生涨成一团躺在地上……产妇大出血……护士乱成一团……家珍哭成一团……富贵站着一动不动成了雕塑¨。
理想主义总是有些欺负人。人们在狂热的年代里,共同的想法是:“鸡长大了就变成鸭,鸭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人们的情感被同一化,个人的感情总是被太多的东西限制,背景中多次出现的毛主席语录就是证明。现实总是会无情地击碎理想,但如果我的这个帖子能被置顶或加精的话,我也会说有的理想能变成现实。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环境里,有人会不自觉地变成害人工具,而自己的人性被自己包了起来,在最后恍然发现的时候的感觉是沉重的,就像牛镇长在文化大革命中痛哭一样。
3、——读《庄子心得》有感
读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下,成就人生。
一 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逍遥游”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这样的大道理其实在我们生活的一些小事中也有体现。记得小时候,爸爸问我和哥哥,要是给咱们一人20万,要做什么。哥哥说他要买辆车到处走走,我说我就要做投资开个饭馆吧以后就有饭吃了。哥哥嘲笑我就知道吃,我心里也嘲笑他没什么追求只会享乐,饭馆可能是会赚大钱的也。其实也许我们的想法都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有了更高远的目标,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就不同了。而这个目标如何,就要看我们时候见多识广,是否想的深远了。20万有很多用处,可大可小,就看怎么处置了。就算是买车出去走走吧,看看外面的世界,说不定就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活法,人生从此不同。就算是开个饭馆吧,可能就是一个连锁饮食店的前身。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二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知北游》篇中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要不今天坐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
4、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离别曲是萧邦在一八二七年所做的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起初,练习曲并没有被冠上离别之名,在一次古德曼演奏此曲时,萧邦突然激动的感念祖国而得离别曲之名。

创作背景众说不一,比较流行的是肖邦为恋人所作。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