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好的开门钥匙,帮您打开一扇扇快速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之门。
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6.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代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7.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Q吧)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8.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9.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一、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生活的习惯
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基石。有许多学生存在着好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一心二用,这样容易养成“三心二意”的坏习惯;节假日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学习效率低下;缺乏自己整理内务、书桌用品等习惯。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以下三点方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往往把你当成学习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处在善于模仿的学生面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提前到教室坐好,我在上每节课前都提前站在教室的门口等候;要求学生上课坐姿端正,我作为班主任,从衣着、言行到板书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讲卫生,在公共场所看见一张纸屑也弯腰轻轻捡起,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从不轻意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巩固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学生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完善和总结。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当学生回到了家,我们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在学校一套,在家庭一套,在社区又是另一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从学校、家庭以至社区各个渠道进行教育,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的,就需要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如何保持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策略教给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以巩固成果。
(三)教师抓住时机给以引导,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领悟的境界。
找准师生之间的共鸣点,是教师帮助学生自我觉悟的起点。很难想象,一个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状况缺乏最起码了解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标准,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中,领悟起到桥梁的作用;它使道德标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己习惯性行为。
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这样,只有养成了这样的兴趣,才利于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对父母不依靠,再到学习中,对老师不依赖,让学生自主去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平时,要落实检查学生的好预习、复习学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做作业方面,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即使有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我们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三)要求学生养成每天做好记录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班的班长黎晓晴同学,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做事细致,深得各学科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家访时,她家长对我说,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他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对的时候,用不着批评别人;当你错的时候,你没资格批评别人。”无论在课堂提问中,或作业、考试中,学生的答案做错了,都不要急于否定学生,更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如果这样做了,你会打击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失去自我反思契机。作为班主作,不但自己不能这样做,而且还要告诫各学科老师不能这样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反思时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从而获得进步。
三、让习惯有章可循,注重细节、常抓不懈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更需要一股外在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应当做到随时随地,让他们感到时时都处在老师和班干部的监督之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让学生形成坏习惯的根源。哪怕一点点都要引起重视。我的做法是:首先是从自身做起,只要来到学校。第一要做的事,就是悄悄地走近班级的教室,站在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地方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时你所看到才是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是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