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3.10规定的“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而展开的。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两个目题。
本框题知识内容抽象,难度较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对本框内容进行了整合,把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即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第二,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针对第一部分,首先,从自然界入手通过和文字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实质。然后,从人类社会切入,通过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理解辩证法的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针对第二部分,我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创新案例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体会创新就在身边,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并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难点:辩证否定观的含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积极参加创新实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的发展,树立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语:在汉语中,哲学是智慧之学,它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四方上下,追寻古往今来,并在探寻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提供方法的指导。而其中的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二是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知识: 1、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设计意图:哲学是一门思想深邃的科学,因此开题之初就要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思维去理解创新,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创新。)
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过渡语: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部分组成。所以我们首先从自然界入手,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请看“鹰的重生”,结合文字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鹰的重生”
材料:老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然而,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抓住猎物;它的喙又长又弯,几乎触到了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鹰只能作出抉择:要么等死,要么更新重生。
于是鹰必须很努力的飞到山顶,在那里精心地筑巢。不断的用喙击打着岩石,原来的喙被痛苦的打掉。它等待新的喙重新长出。成熟而后,它用新长出的喙将原来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到新指甲长出后再把老化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这个过程是150天的历练,那是怎样的150天!之后,老鹰可以重又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设计意图:辩证的否定观在哲学中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先从自然界入手,从浅显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能“浅入深出”。)
探究活动一:
学生分为两组,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重生后的鹰还是不是原来的鹰?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重生后的鹰与原来的鹰相比是不是一种否定,其动力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当它处于产生、发展过程时是有理由存在的,不能被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事物内部的否定力量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这个事物就成为阻碍发展的事物,这时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会灭亡,新事物才会产生。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飞跃,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旧事物被否定,产生出新事物,新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的抛弃,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只有抛弃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因素,保留其中对新事物有益的积极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这样,辩证的否定就把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过渡语:
与辩证的否定相对立,有人这样理解否定:看课本75页内容,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二:
1、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2、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第75页虚线框里的问题从反面加深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正反两方面理解同一个概念,正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学生讨论得出: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发展的中断和联系的终止(2)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感受人类社会的进步
过渡语:
领略了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再来感受人类社会的进步。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处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可将发展观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
(设计意图: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十七大报告》更是把它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论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的完善历程作案例,既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辩证法的本质,又能加深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探究活动三:
学生勇于质疑,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前三个阶段的发展观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才是永远正确的科学理论。你怎样认为?
讨论得出:
(1)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对它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就变成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2)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是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
(3)因此,从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三、创新就在身边
过渡语:明白了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那么我们应怎样树立创新意识?其实创新并不遥远,创新就在我们身边。你身边有关于创新的事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创新少年。
在2008年举行的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木蕃 潘圣辉 徐玉涵《氧化铝基陶瓷复合材料生物活性研究》、唐越《新型唾液淀粉酶致变色防伪油墨的研制》及山东省实验中学王涯哲《多功能智能护理机器人》入围终评项目清单。
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2006年度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中,山师附中高三学生潘立群发明的可解决交通中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获得工程学的一等奖“最佳国际项目奖”。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创新少年潘立群。
(一)济南创新少年潘立群
潘立群是个有心人,经常到马路上观察信号灯闪烁的规律,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向很多老师和专家请教。他经过很多次试验,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即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看到红绿灯。这个发明得到了专家的赞赏:它看似简单,仅仅是改变了电路设计,却很可贵,它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是设计思路上的创新。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创新案例入手,更能激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主动性和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探究活动四: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讨论得出:
(1)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关注变化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结合起来。
(二)参与创新
请你以身边的这些创新少年为榜样,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制作一份科技创新案例。
结束语: 创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当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它将深刻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最后,让我们用歌德的名言结束本节课:“我们必须不断变革创新,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会变得僵化.”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中一些基本理论比较难理解,而且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切入,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并借助于、文字材料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争辩中明了,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力求做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在师生合作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