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进士出身,曾督湖广学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他是著名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他是位古典主义书法家,遍临历代墨迹。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吾学书在17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经》及钟元常《宜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金贴》,凡三年,自谓通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里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此游攀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观右军《豹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董其昌学书也是经过一番曲折道路的,也是不断在自我否定中,才逐渐增强主体意识的。蓝其昌学古人善于学意,着力表现自己的面目,如临杨凝式的《韭花枯》,完全是意临,他不廿较一点一面的“酷似”,而在于极取古人的神采。董书行距较宽,给人一种疏朗之美,这显然受杨凝式的影响。来源爱书法,爱书法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他还注本场的使用,这明显是把绘画墨法融人书法,时而湿润,时而干枯,极具情趣。我们看他作品,秀雅恬淡,书卷味浓,不唯对当代,就是对清朝书坛形响也很大。《明史·文苑传》说他:“始以米带为家,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清朝时,由于康熙喜爱他的书法,士大夫遂争先摹之,形成一种学董的风气。董其昌地位如日中天,正如王文治所说:“书家神品董华亭,褚墨空无透性灵。除去平原却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论书绝句》)如此可见其是明末清初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
董其昌的书法极高。他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