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知道有飞地建厂的,如原来四川汽车制造厂在四川省大足县(现在已经归重庆市),划出一个和重庆市不搭界的“双桥区”。现在这个“飞地工业”太具有中国特色了。
在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土地供应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有限的耕地资源日益减少,这种刚性的土地供给与弹性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州,近年来通过创造性地发展“飞地工业”,有效地缓解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飞地工业”是福州的一大发明,按当地官员的解释,是指坐落于甲地而产值、税收归属乙地的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项目。也就是说,如果甲地建了集中的工业区,乙地、丙地不必再为当地产值、税收非在本地也建个工业区,因为到甲地办企业,产值、税收仍然算到乙地、丙地的头上。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以政绩密切相关的GDP统计、税源不因跨地建厂而流失,工厂自然就不必非得建在自家门口了。
由于受现行财税体制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的影响,每个小小的政区都力图创造自己的GDP和税源。于是,前些年,福州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都忙着招商引资,工业园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
“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而工业不集中就没有效益。”3年前,福州市领导在山区县永泰调研时,提出了发展“飞地工业”的思路,要求把该县各乡镇的新上工业项目统统集中到城关,共建一个工业区,而产值、税收归引资的乡镇所有。这一模式解决了不同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问题,调动了各方集约用地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永泰县马洋工业集中区的成功运作,使得“飞地工业”模式在福州各地被广泛“复制”。
现在,“飞地工业”在福州已由“一枝独秀”渐成“满园春色”。福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炳毅告诉记者,发展“飞地工业”,有效地克服了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发挥了集聚效应。实施“飞地工业”以来,福州开发区、工业区的数量减少了30%,工业用地节约了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