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叠翠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东搬山由宁海县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平畴间布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其中南庄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积最大,历有“上八万(亩)” “下八万(亩)”之称。 此外,象山还有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 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千米。干流大塘港原为三门湾内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长18千米,平均宽500米。 半边山 象山县的半边山风景点,濒临浩瀚东海,是个三面碧水相拥的小小半岛。从石浦港起航,坐小机轮仅30分钟水路。景点的临海山体独特峻俏,濒岸礁石秀美壮观,卵石滩色彩斑斓十分诱人。 蒙顶山 蒙顶山在西周镇南面。因春夏季节常云雾蒙顶而得名。有三条路可以登山:一条由北麓沙地村上山,沿路有上马石、缚虎山、欢喜岭等多处胜景,路径盘曲仄小;一条从东麓赖家村上山,羊肠小道,陡峭难攀;另一条由南面芭蕉东岭头上山,路宽阔平缓,今山上茶民都从此路上下。 南韭山 南韭山为韭山列岛的本岛,是浙江省中部沿海的较大岛之一,位于象山县丹城镇东32公里的海面上,西距大陆最近点为18.61公里。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韭山以产大韭得各”,又因岛处舟山群岛之南,所以寇以“南”,称南韭山。 檀头山 在象山半岛东南方向的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有一座面积为11余平方公里的海岛,她叫檀头山。 五狮山 五狮山又名五指山,在茅洋乡、东陈乡、新桥镇交界处,海拔557米,是县内名山之一。有诗云:“日临翠壁千峰动,风卷青松万壑寒。鸟道极天城郭小,花香满地洞门闲。”遥望雄峰,峻秀挺拔,壁立难登,犹如五狮相搏,又似五指相聚,故有“五狮”、“五指”之称。 渔山 象山县海城上岛礁奇多,著名的渔山列岛就是其中之一。渔山列岛有南渔山和北渔山之分,常说的渔山通指的是北渔山。北渔山面积0.78平方公里。宛若镇海之柱戳立万顷碧波之中,亦如在蔚蓝色的海天相托相护下的一块绿色翡翠。 珠山 珠山位于贤庠、涂茨二镇交界处,又名珠岩山,海拨541米。宋宝庆《四明志》载,“珠山,一名珠岩山,山顶一石圆如珠,高百余丈,因名珠岩。”古有“海舶遥望,岩顶宝光射星汉”的传说,又有“赤玉盘堆削琢峰”之赞,是县内一大胜景。 隔溪张水库位于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隔溪张村上游0.5km处,系属淡港水系的上游支流,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0.6km2。隔溪张水库为以供水、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工程,属三等工程。 象山地处东经121°34'-122°20',北纬28°45'-29°49',濒临太平洋。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象山具有非常明显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即四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 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 涨落有序的潮汐 象山三面临海,许多岛屿都被大海包围着,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水有一个涨落的现象:它每天两次涌上海滩,把露出水面的礁石、海滩淹没了,海湾、海港水位增高了;到了一定时间,海水又逐步降将,礁石、海滩又露出水满。 人们把海水涌上来叫做涨潮,海水落下去叫做退潮。海水涨到最高峰位叫做高潮,退到最低点位叫做低潮。涨潮发生在白天,我们称它为“潮”;涨潮发生在夜晚,我们称它为“汐”;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合起来叫潮汐。 象山是个海洋大县,沿海岸为规则半日潮区。潮汐与象山人民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掌握抄袭涨落规律对出海捕鱼、晒盐、人工养殖、安排海港和河口船只进出、防台等都有重要意义。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地球对地面上海水的引力,比月亮和太阳大几百万倍,所以海水留在地球上,而不会被月亮和太吸走。但是,月亮和太阳都像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海洋,它能把靠近它一面的海水吸得鼓胀起来,引起潮汐。 太阳虽然比月亮大得多,但是由于月亮离地球比太阳离地球的距离近得多,因此,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比太阳大得多。潮汐主要是由月亮引起。当地球某地对着或背着月亮时,这个地方受月亮的作用力最大,海水就上涨形成涨潮区;其他地区的海水流向涨潮区,形成退潮区。 地球自转一周,某地必有一次对着月亮,一次背着月亮,故形成两次涨潮,而两次涨潮的间隔,就有两次落潮。 象山渔谚:“初三潮,十八水,初八、廿三小水低。”月亮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对海潮的影响极大。例如,当月亮和太阳与地球成一直线时,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加在一起,引起不同寻常的海潮,这种海潮称为大潮,农历每月初三、十八各发生一次;当月亮、地球与太、地球这两条连线成直角时,引力就弱,潮水很低,这种潮叫做小潮。象山农历初三、十八潮位最高;初八、二十三为一月中潮位最低。 天然氧吧 据测定,我们生活的大气环境中,氧气约占20.7%,一个成年人每天新陈代谢大约需要消费500升氧气。而人体内氧气贮存量却仅有1.5升左右。其余只能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补充。 象山森林覆盖面积达58%,象山人均公绿面积11.89平方米。年平均气温16—17℃,根据有关专家测定,象山区域大气的各项指标均达优质独家去条件,特别是香山每立方厘米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47万个,完全达到国家度假区一级标准。而当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到10—100万个地时候,空气本身就有防治疾病的作用,而大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一般为每立方厘米400—700个。所以,象山大自然的“绿色”空气,被誉为“天然氧吧”。 象山陆域面积为1175平方千米,以“七山一水二分田”基本格局组成,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56%以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吸收与散发热量收支平衡,是人居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