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特点如下:
巧克力是一种以脂肪为分散介质,糖、可可、乳固体及少量的水和空气为分散相的复杂的多相分散体系。它组织细腻润滑,是一种热敏性食品。在较低的温度下,具有坚硬而带有脆性的质感,温度接近35℃时就会发软甚至融化。巧克力的颜色源于可可原料中的天然色素,光泽源于可可脂形成的细小稳定晶体及蔗糖细小晶粒的光学特性。巧克力特殊的香气滋味源于可可豆品种和加工条件,香物质的形成与可可物料中游离氨基酸的类型和含量变化有关。其次,物料中的可可碱、咖啡碱、多元酚、有机酸和乳固体也影响巧克力的风味。巧克力的粘度在一定的温度下,与其可可脂的含量有关,含量越高流变性越好,表面活性剂~磷脂能有效降低巧克力的粘度。
巧克力是一个外来词Chocolate的译音。它主原料是可可豆(像椰子般的果实,在树干上会开花结果)。它的起源甚早,始于墨西哥极盛一时的阿斯帝卡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孟特儒 (Montezuma),当时是崇拜巧克力的社会,喜欢以辣椒、番椒、香草豆和香料添加在饮料中,打起泡沫,并以黄金杯子每天喝50cc,是属于宫廷成员的饮料,它的学名Theobroma有「众神的饮料」之意,被视为贵重的强心、利尿的药剂,它对胃液中的蛋白质分解酵素具有活化性的作用,可帮助消化。
最早出现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1526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带回西班牙,献给当时的国王,使欧洲人视它为迷药,掀起一股狂潮。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让巧克力“甜”起来,他们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不久之后,有人想到,将液体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巧克力糖。1828年,由荷兰的万·豪顿(Van Houten)想到将其脂肪除去2/3,做成容易饮用的可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