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及注释: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死。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纸上谈兵”;其译文如下: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死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死了.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炳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死。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
词解:
①血指:伤指。
②刳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
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敌挡老虎。然而采蜂蜜的人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原来它们的死应当如此。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我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在墙壁间结网,离地面大约有两三尺,一条大蛇从树下经过,翘起头想要吞下一只蜘蛛,但是所处的高度略微有些不够;时间长了,蛇将要离开,蜘蛛忽然从蛛丝上悬下来,将自己吊在半空中,像是要追赶蛇的样子;蛇发怒了,又抬起头想要吞下那只蜘蛛,蜘蛛顺着丝迅速爬上;时间长了,蛇又要离开了,蜘蛛又从蛛丝上悬下来,蛇又抬起头等着它,蜘蛛仍然又是回到它的网上。像这样过了三四次;蛇有了一些疲倦,头趴在地上,蜘蛛趁它没有防备,挺起身子快速冲了下去,站在蛇的头上,硬撑着不动弹;蛇疯狂地跳来跳去,直到气绝身亡,于是蜘蛛吸空了它的脑子,吃饱了就离去了。
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1.《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宝。这位.大富翁的儿子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使到有旋涡、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驶怎样停靠。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船行使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这时大富翁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当船行使到有旋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背诵如何驾船的方法,可是船只是在漩涡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采宝的地方。满船人最终都落水而死。
2.截竿进城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3.淮北蜂毒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敌挡老虎。然而采蜂蜜的人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原来它们的死应当如此。
4.尝见一蜘蛛布网
曾经看见一只蜘蛛,在墙壁之间布网,离地大约二三尺(高)。一条大蛇从它下面经过,昂首想吞食蜘蛛,(它着势往上)而高低略微差一点。久了,蛇将要走。蜘蛛忽然(垂丝)悬挂而下,蛇有昂首等它。蜘蛛便回守它的网中。象这样 三四次。蛇感觉稍微有点疲倦,将头趴到地上。蜘蛛乘其不备,奋身迅速下来,蹲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摔,而到 死。蜘蛛就吸它的脑浆,吃饱肚子后离去。
道理:(1).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
(2).等候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没把握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一举拿下
第一篇是《长者子捉船》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
第二篇是《截竿入城》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第三篇是《?》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
第四篇是《 蜘蛛与蛇》 曾经看见一只蜘蛛,在墙壁之间布网,离地大约二三尺高。一条大蛇从它下面经过
就前几个怖OK吗 你也七年级吗
长者子捉船 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宝。这位.大富翁的儿子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使到有旋涡、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驶怎样停靠。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船行使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这时大富翁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当船行使到有旋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背诵如何驾船的方法,可是船只是在漩涡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采宝的地方。满船人最终都落水而死。
捉船 :1.撑船划船。2.扣押船只。
1.撑船,划船。 南朝 梁简文帝 《棹歌行》:“风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 清 孙枝蔚 《捉船》诗:“捉船闻薄暮,舟子乱相呼。”
2.扣押船只。 清 吴伟业 《捉船行》:“官差捉船为载兵,大船买脱中船行。”
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
诸:众,许多。
捉船:掌舵,驾船。
矶:水中岩石或石滩。
悉:全部。
已:了。
既:已经。
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
唱:大声报,大声念。
如是:如此,这样。
没:淹没。
举:全 。
处:处置,即驾船。
漩泭:漩涡
道理: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善解禅观就妄乱地传授别人禅观,致使来学的人迷失正知正见,颠倒错乱地修习,终年果岁也一无所得。正像那个愚蠢的人导致全船的人葬身海底一样 。短文也告诫人们,一方面学习知识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要盲从。
说明了只会纸上谈兵是没用的,要多多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办好一件事.
执竿入城 <截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截竿入城>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截竿入城>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 ,但乐于助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cagd语言来讲就是piecewise.
字词理解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江淮之蜂蟹目录
作者:
原文:
词解:
翻译:
感:
[编辑本段]作者:
姚镕
[编辑本段]原文: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炳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死。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
[编辑本段]词解:
①血指:伤指。
②刳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
[编辑本段]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敌挡老虎。然而采蜂蜜的人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原来它们的死应当如此。
[编辑本段]感:
趋炎附势者死,其愤世嫉俗的立意虽好,可现实情况并不尽然啊!按成功率来说,趋炎附势者飞黄腾达的比率应该是高吧?记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申问纪晓岚:“贪官多还是清官多?”纪晓岚也不得不承认:贪官多。
将贪官归为趋炎附势一类应该是不会错的。
人们宣扬、崇尚、认同的是坚持真理、不媚权贵,但现实却正好相反。
唉!人类的悲哀啊!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
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俛地俛:俯。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飚:读音biāo一声,暴风,踞
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盬:读音gū,吸饮一样的声音,也借指吸饮,果腹而去。
翻译:曾经看见一只蜘蛛,在墙壁之间布网,离地大约二三尺高。一条大蛇从它下面经过,昂首想吞食蜘蛛,它着势往上而
高度略微差一点。久了,蛇将要走。蜘蛛忽然垂丝悬挂而下,蛇有昂首等它。蜘蛛便回守它的网中。象这样三四次。蛇感觉稍微有点疲
倦,将头趴到地上。蜘蛛乘它不备,奋身迅速下来,蹲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摔,而到死。蜘蛛就吸它的脑浆,吃饱肚子后
离去。
感:怎么和蒲松龄的《螳螂捕蛇》差不多啊?夸张!好象是毛主席说过: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游击战术。
鼠 画 逼 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悬屡坠。令怪之(7),黎明物色(8),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9),则踉跄逐之(10)。以试群猫,莫不然者(11)。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12)。
(摘自《独醒杂志》)
注释:
(1)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2)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3) 邑令:县令。
(4) 漫:漫不经心,随便。
(5) 旦:早晨。
(6)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7)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8) 物色:察看。
(9) 逮:等到,及。
(10)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1) 然:这样。
(12) 为:是。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