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生平及其外交手腕,政治思想?

2024-12-20 08:10: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德国的历史上,很少有人会像俾斯麦一样受到后人如此多的追溯。这个被称做“铁血宰相”的伟大人物,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尊贵的出身,赋予了他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历,给了他灵活的手段。穷尽一生,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又引导其走入欧洲强国的行列,使之成为近代欧洲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正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已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815年4月,柏林以西的申豪森,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带有典型的封建军事色彩)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男孩。虽然当时的人们还并不清楚这个男孩出生的意义,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名叫奥托·冯·俾斯麦的男孩的诞生预示着德国统一的历史不再遥远。
  正是在这一年,拿破仑大军兵败滑铁卢,曾经涤荡欧洲大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此走入了历史,欧洲重又回到大国逐鹿的状态。
  而在欧洲的中部,那个曾经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再难复活,在它的废墟上站起来的是由38个邦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个由普鲁士和奥地利共同支配的政治组织形式松散,“德意志”已经成了一个只在想象中存在的历史名词,在现实中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而欧洲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出现在欧洲的中部。
  但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兴起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经济上的融合早已为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唯一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出现。
  而此时那个灵魂才刚刚来到这个世上,整个德意志只能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成长。

  求学之路

  与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少年俾斯麦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在流传后世的一张俾斯麦儿时的肖像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脸颊丰满的男孩,乱蓬蓬的头发,翘鼻子,下巴颏儿很明显,他那双活泼的眼睛流露出调皮的神情的同时也闪露凶光。俾斯麦在晚年把彼时的自己比做是被冷酷无情的城里人剪断了翅膀的波美拉尼亚沼泽的大雁。
  这时的俾斯麦已经开始展露他不服输的精神和刚毅顽强的本性,而恰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成就了德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俾斯麦后来在外交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母亲为他设计的求学道路。希望他能成为外交官的母亲,很早就把少年俾斯麦送入了柏林最好的普拉曼学校。其后他又先后进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和灰衣僧修道院文科中学。
  在这些地方,少年俾斯麦的天赋得到了最完整的保存,并开始爱上歌德与席勒,这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词句深深感染着这颗年轻的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俾斯麦对过去几个世纪里围绕战争与和平而进行的斗争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深厚的历史感为他将来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832年,年轻的俾斯麦完成了中学学业,又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他走入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大学——汉诺威的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这个叛逆的年轻人加入了倡导民族精神的大学生协会,并决心为普鲁士贵族的荣誉而战。为此,入学仅仅3个月,他就进行了首次决斗,而在其后的9个月内这种决斗又进行了24次。俾斯麦的叛逆行为终于引起校方的不满,并促使他转学到了柏林。
  1835年5月,他通过考试,取得了司法见习生资格,次年又取得了见习官的头衔。至此,年轻的俾斯麦初步具备了担任外交官的资格。

  忠于君主的青年容克

  虽然俾斯麦本人强烈地想进入欧洲外交界,而他的母亲也竭力运用家族的影响力帮助其实现愿望,但也许是他放荡不羁的大学生活让当时的普鲁士外交大臣约翰·冯·安西隆对这个充满容克习气的年轻人有所保留,约翰最终劝他先在德国国内任职。而这显然并不是母亲和俾斯麦本人所期望的,因此在经历了几次职位更换后,1839年,当母亲去世时,他终于向任职的波茨坦当局递交了正式的辞呈。对于这次辞职,他本人解释为,他的才能与资质不适合担任下级职务,“我知道,我的抱负是指挥别人,而不是听人指挥。”
  而此时的普鲁士正在感受着经济变革的冲动。1834年,全德意志范围的统一的关税同盟正式成立,打破了此前38个邦国经济彼此割裂的状况,这是经济统一的开始。从此,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德范围内开始得到大发展:1847年,西门子公司成立,同一年,一个叫克虏伯的铁匠第一次铸造出了前膛枪炮。随着经济力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各邦间的经济、文化的彼此融合,要求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种呼声引起了辞去公职的俾斯麦的关注。作为容克阶级的一部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隐藏在经济变革之后的政治胎动。这种对于政治的敏感性得益于他从哥廷根时代起就已形成的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极大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他仔细研究英国的政党政治和文学知识,诵读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批判圣经的神学著作和斯宾诺莎的唯物论,这些知识积累不仅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性格,同时也奠定了他后来形成的“利益至上”思想的认知基础。而1842年的英国之行更加坚定了他对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信念。
  这个在经济上已经资产阶级化的青年容克想要发展经济,却并不想推行民主。因此,一当选议员,他就像当年在哥廷根一样成为了捍卫王权的斗士,并在议会的辩论中得到了忠于国王的保守派“宫廷党”的肯定。正如当时的一位公使所写到的:“在少数支持政府观点、代表国王意志的发言人中间,有一个名叫俾斯麦的年轻人表现突出。人们预言他在今后的会议上极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但此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却犹豫不决。他最终没有接受俾斯麦对议会中反王权的自由派施以铁腕的建议,在解散议会后组建的新政府中也没有俾斯麦的踪影。他在拒绝任命俾斯麦为内阁大臣的眉批中这样写道:“赤色反动派——嗜血——将来再用。”

  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者

  虽然腓特烈·威廉四世没有任命俾斯麦为内阁大臣,但他忠君的热情还是得到了国王的肯定,1851年,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的大使,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已到达一个转折点。在法兰克福的日子,俾斯麦在政治上的经验取得了飞快的增长,对于德意志的总体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与奥地利前首相梅特涅的相识令他对于奥地利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种统一意识开始萌生。
  在法兰克福的日子里,在同城市资产阶级密切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到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是无法遏止的,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和参政的愿望也是不可消除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促使他改变对于资产阶级的看法。
  这时的俾斯麦已经看到了普鲁士的危险与出路。
  1850年代以来的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正在兴起,要求民族统一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普鲁士却还在固守着与俄奥的联盟,孰不知正是这两个国家限制了普鲁士的发展,特别是后者及其领导下的德意志邦联。这种外交中的羸弱地位将严重损害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在国内的统治。在俾斯麦看来,唯一的出路在于把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普鲁士的强权利益联系起来。为此他主张对内向资产阶级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对外谋求普鲁士主导下的德意志的统一。
  他特别欣赏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德意志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通过剑,由一个邦支配其余各邦。”而这一个特殊的“邦”,在他看来无疑就是普鲁士。由此他认为要实现统一必须要把“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这样才能由普鲁士完成统一。
  1856年,俾斯麦在周密考察了普鲁士的内政外交现状之后,提出了系统的普鲁士对德意志和欧洲的政策备忘录。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所谓“普鲁士国家利益”,要求把“国家利己主义”作为大国政策的“唯一健康的基础”。政策的目标是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俾斯麦认为,普鲁士的“强权政治”不仅符合普鲁士君主政体的利益,而且能够吸引资产阶级的兴趣和支持。在这里,他力图把普鲁士内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力量引向争取普鲁士霸权的方向。这项政策实施的关键则是通过削弱奥地利,“炸毁”德意志邦联,把奥地利从德意志排除出去。
  俾斯麦的拯救之道的内核在于君主政体站在民族运动的前列,在国家内部做一定的立宪改革,促使资产阶级议会放弃单独统治的要求,以缓和国内动荡的局面。他设想建立一种德意志型的君主立宪政体,既能确保君主政体的统治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愿望。
  这种确保君主政体和容克统治优势的拯救之道,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符合国王的需要的。因此当威廉一世(威廉四世的弟弟,1861年继承王位)因为议会拒绝批准新的军费预算而陷入退位危机时,他想到了这个 “嗜血”的家伙。
  1862年9月,远在法国的俾斯麦收到了一封他期待已久的加急电报:“速来,危机在继续。”9月22日,俾斯麦在柏林与国王进行了会谈。会后,国王撕毁了退位诏书,而走出王宫的俾斯麦已经是普鲁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这个关系到德国统一的伟大灵魂终于来到了他应该在的位置。
  而此时出现在俾斯麦眼前的恰是一个推进统一的千载难逢的有利局面:在德意志内部,关税同盟地区已经像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一样运作,经济越发达,统一的愿望就越迫切;普鲁士国力日强,羽翼丰满,军队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对手奥地利却在同邻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国际方面,英国忙于开拓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势力范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把目光转向国内的农奴制改革,无暇他顾;唯一有可能阻挠德意志的就只剩下法国了。一切似乎都在向有利于普鲁士的方向倾斜。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现在已经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取得好处的时候了。“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他说,“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铁血演说”表明,俾斯麦已从一个普鲁士容克转变为德意志政治家。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缔造者

  随着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最高权力的舞台,德国统一被提上了日程。
  俾斯麦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提出统一德国的使命,他自己的命运,容克阶级的命运,普鲁士君主政体的命运,就都同普鲁士统一德国连在一起了。而德国的问题,因其地处欧洲中心,从来都不仅仅是德国自身的问题,它一直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因此,统一德国的过程将是欧洲政治棋盘的一次大的变更,任何一个棋子都不能失误。
  为了进行战争时不至于腹背受敌,俾斯麦灵活运用外交手腕,纵横欧洲外交舞台,大胆而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来突破欧洲均势的传统束缚,在欧洲各国间寻找缝隙,不断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奇迹般地使各国在适当的时刻保持中立,从而确保了普鲁士始终只有一个敌人,普鲁士军队只在一线作战,终于通过普丹、普奥、普法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的梦想。
  1863年,俾斯麦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在丹麦民族运动推动下,丹麦议会通过新宪法,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处属于德意志邦联且讲德语但又与丹麦间有同盟关系的公国)划入丹麦版图。这无疑给了普鲁士最好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为显示普鲁士是德意志民族利益的捍卫者,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宣战。这一举动不仅消除了欧洲列强的戒心,也稳住了奥地利。
  战争很快以普奥胜利而告终。战利品划分也很清楚,石勒苏益格归普,荷尔施泰因归奥。不过,荷尔施泰因对奥地利来说是一块“飞地”,因为中间隔着普鲁士。这是俾斯麦特意的布局,很快他就把军队开进了这一地区,于是刚刚做完盟友的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开战在即。
  但这一次,他的战争政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自由派出于信念,工人为了团结一致,教士出于道德信仰,皇后出于害怕,王储出于热爱和平,而国王则因他已经70岁,他们都反对战争。”然而俾斯麦清楚地看到了奥地利将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大威胁,因此他坚持己见,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做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的方式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
  重重阻力都无法阻止俾斯麦的决心。为对奥开战,他又开始运用他那娴熟的外交本领,先离间俄奥,继而以不反对法国扩张为筹码瓦解法奥联盟,最后更成功地利用奥意矛盾将意大利拉上了自己的战车。
  1866年6月16日普奥战争终于打响了。这一次俾斯麦虽然在外交上已做足了功夫,但在战场上却没有必胜把握,因为人民不支持。俾斯麦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出色的普鲁士军官和富有纪律的士兵了。
  但仅仅七周后,战争就以普鲁士获胜而结束了。当听到胜利的喜讯时,俾斯麦陷入狂喜,他拍着桌子大叫:“我把他们都打败了,全部!”
  这个所谓的“他们”恐怕不仅指奥地利,也指曾经反对开战的普鲁士国家的大多数人。俾斯麦用这场战争把奥地利排挤出了德意志邦联,使普鲁士在北德意志的霸权得以确立,同时也通过这场战争赢得了德意志人对自己的承认。
  但俾斯麦很快就陷入了又一轮争吵和怀疑之中。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准备乘胜拿下维也纳时,这个当初的主战派却摇身一变成了主和派,而原来反战的人们则叫嚣着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在所有人都迷惑不解的时候,俾斯麦非常理智,面对质疑,他再一次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韬略。他清楚地看到,欧洲各大国都在紧张地关注着这个迅速膨胀的普鲁士,如果进一步推进战争必然会引来强国干涉。而另一方面,此时的俾斯麦目光已经跳过了奥地利,他知道统一全德的最后一步将是与法国开战,“在对奥地利战争之后,接下来的必然是对法国的战争”,为此“不羞辱奥地利是绝对必要的,不要干使未来与之友好相处不可能的事。”
  奥地利受到了极轻的惩罚,但它无疑已经被排除在了德意志事务之外。1866年,一个由21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国家正式成立了,这成为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基础。
  在建立了北德联邦后,俾斯麦很快就将重点投向了南德诸邦。但这里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拿破仑三世绝不会放弃,他宣称:“只有俾斯麦尊重现状,我才能保证和平。如果他把南德诸邦拉进北德联邦,我们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俄英两国也反对普鲁士强行吞并南德地区,英国外交大臣克拉林顿甚至表示“不能容忍普鲁士以压力政策超过莱茵河界线”。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俾斯麦精于外交的本领再次发挥了惊人的作用,他先是利用法国对南德领土的觊觎,以宽大的条约把4个邦国拉到自己一边,然后当法国要求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时,俾斯麦要求法国出具书面材料,同时他暗中将法国的野心通知英俄。于是法国的野心开始让英国深为担忧,而俄国向来与法国在波兰和东方问题上存在矛盾,意大利也因法国支持其境内的教皇领而与之关系冷淡。在俾斯麦的催动下,很快法国就成了孤家寡人。
  而此时,在德意志境内,民族运动正在兴起,法国对德意志事务的咄咄逼人的干涉为俾斯麦所利用,于是一场“民族防卫战”渐渐准备就绪。普法战争已经是箭在弦上。
  1868年,西班牙发生内乱,王位空缺,俾斯麦派人到西班牙活动,使西班牙政府宣布将王位献给普鲁士王室的一位亲王。法国大怒,要求普鲁士书面保证放弃这一王位。威廉一世慑于法国的威胁,表示忍让,给俾斯麦发了一份电报。但狡猾的俾斯麦把电报缩写了一下,于是“从长计议”变成了“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和解的意思变成了轻蔑的拒绝,本来将会消弭于无形的战争,因为这份电报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环节。
  不出俾斯麦所料,缩写后的电报在报纸上发表后,挑起了拿破仑三世的怒火,这个同样急于转嫁国内危机的君主很快就正式对普鲁士宣战了。于是一场俾斯麦期待已久的“保卫战”终于打响了。所有德意志邦都为民族统一事业而团结了起来,南德诸邦动员军队与北德军队共同组成一支50万人的德意志民族军。而欧洲各国纷纷宣布中立。
  胜利的天平很快因普鲁士的优势火力和高涨士气而倒向普鲁士一边。9月2日,在色当决战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元帅毛奇所俘。
  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俾斯麦想要的绝不止于此。这一次他没有主和,而是继续挥戈前进,直捣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昔日为炫耀法国君主风采而设立的镜厅里一片肃穆,600多个身着军服的普鲁士军人环立在四周。突然从600多个喉咙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欢呼声前后重复了6次,回音久久不能逝去。
  就是在这个法国的宫殿里,历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新帝国的皇帝。从这一刻起,分裂了几个世纪的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由此开始,德国以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象站在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上。而历史也在这一刻记住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奥托·冯·俾斯麦。

  后 记

  在等待了300年后,德国终于以一个新的完整的形象重新回到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上。这个姗姗来迟的家伙一亮相,就让世界大吃一惊,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新生的德国都已经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的英国。从此,德意志民族不再是欧洲强邻任意欺凌的对象。德意志人终于可以骄傲地向任何民族说:“我是德国人。”
  而这一切的创造者俾斯麦无疑是最大的英雄,但他却一直否认个人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直至退休后他还说:“人既不能控制时机,也不能引导它的方向。人唯一能做的,只是凭借或多或少的技巧和经验跟随它前行。”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去世。他的墓碑上只是简短地写着这样几个字: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皇帝忠实的德国仆人。

回答2: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成为“铁血宰相”。
[编辑本段]铁血宰相的由来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在邦议会上发表首次演说时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编辑本段]从政前的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编辑本段]外交官俾斯麦
1851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代表
1859年任驻俄公使
1861年任驻法公使
[编辑本段]铁血宰相俾斯麦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编辑本段]铁血征战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编辑本段]称霸之路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编辑本段]心灰意冷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利斗争俾斯麦中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75岁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898年83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回答3:

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编辑本段]铁血征战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编辑本段]称霸之路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心灰意冷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利斗争俾斯麦中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75岁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898年83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回答4:

[编辑本段]铁血宰相俾斯麦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编辑本段]铁血征战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编辑本段]称霸之路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编辑本段]心灰意冷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利斗争俾斯麦中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75岁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898年83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