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急求古诗词鉴赏一篇!急急急!!!!!

星期三就要交了,各位朋友帮忙啊!有重赏!!!50分!!!!
2024-11-23 19:05: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重点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是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打磨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回答2:

咳咳 仅供参考 作业要自己努力了。。。

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意象纷繁诗义朦胧著称于世,前人评
日:诗家总爱西昆好,可惜无人作郑笺。他的诗就像一幅印
象派的绘画, 费人猜解。《锦瑟》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
’商隐46岁这年以黯然的心情离开官场回乡闲居,写下了追忆
生平的《锦瑟》,不久去世。作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昏”的晚唐时代有社会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日渐
衰落和崩坏,个人价值的失落和身世的沉沦,李商隐会对自
己的一生做怎样的回顾呢?我们从赏析《锦瑟》来探寻隐藏
其中的线索。
诗题“锦瑟” ,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
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与瑟无关,实
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
起联两句,有人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
“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这样理解,实
属牵强。“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这是诗人的痴语。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
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
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
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用来遣词见
意罢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 ,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
柱犹言一音一节。瑟有弦五十,繁音促节,极尽哀怨之思,
闻者无不伤怀。所以,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
他是说:听着锦瑟繁复哀怨的声音,想起以往的美好时光,
心绪纷繁,怅惘难言。这里说到锦瑟的五十弦,是为“制造
气氛”, 以表现往事千重,情肠九曲。
颌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
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
其人了;后来梦醒, 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本联下旬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
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
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为说明什么呢?往事千重, 如今回
顾,正如一场梦,似真似幻。诗人真希望自己化为蝴蝶,栩
栩而飞, 自由自在;华年仍在,而如今白发萧萧,困顿失意
只是噩梦。可是,事实正相反,让诗人无比怅惘。但对往昔
美好理想和华年诗人是无比热爱的,即使身死,也要像杜字
一样,啼血仍鸣,歌唱自己的理想和青春。
至此,作者笔下幻出了两幅奇景。
沧海月明珠有泪: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
静,蚌则向月张开, 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
这是美好的民间传说。鲛人对月,泣泪成珠。鲛人哭泣,本
是一幅凄冷寂寞的画面。泪成珠却为它添上了异彩。鲛人经历了痛苦,这种痛苦化而为泪,不是一般的泪,泪可成珠。这似乎在说,人生在追寻美好事物的过程中, 历经千难万险,即使最终失去,那追寻的过程也是最珍贵最美好的。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 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
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
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
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
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
把握的。它真实的存在,却无法拥有。李商隐此处,正是在
“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
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
两幅冷暖各异的画面,都表达了最美的理想图景。它存
在于世上,却又难以把握,让人无限怅惘!
尾联拢束全篇。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
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那么今朝追
忆, 那种怅惘,更让人神伤魂断!
生命在李商隐的眼中,不是人生失意后的怨愤,也不是
爱情失落后的绝望,在人生路上最纯粹的探寻过后,他深深
的明白,人生并不是一般文人眼中花前饮酒,月下吟诗的悠
闲潇洒,而是一种磨练,种种感悟。就如珍珠的形成, 那是
蚌的持续的受难。痛苦不是绝望,失意并非失望,这个真正
懂得生活的人,带泪而笑,泣血仍鸣。诗人的一生是受难的
一生,又是收获珍珠般璀璨诗句的一生。

回答3: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我特欣赏宋祁的这首玉楼春。

初春时光,乍暖还寒,杨柳岸,雾霭淡淡,凉意嗖嗖。乌篷船,载着游客湖中荡漾。欣赏着周边的盛开的杏花,正是红杏出墙,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人老珠黄,长忆起去日苦多,恨多欢少。满目春光无心欣赏,只有看到那瑟瑟风动的杏花,撩拨了我的春心荡漾,那妙龄女子的回头一笑怎敌那瑟瑟抖动的红杏,让我心血来潮。渐渐的,对东城的风光产生了好感,游春至日西,诗兴酒兴大发,来来来,劝君更进一杯酒,再到杏花丛中留个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来生情也值得干杯庆幸!

诗人年老情淡,历尽风雨沧桑,联想失去的青春年华,本无意留恋花草,谁知那随微风瑟动的诱人杏花,慢慢开启了诗人的心扉,凭酒助兴,吟出了这千古留芳诗词画意。

我喜欢渐觉、绿杨、晓寒、等词,用得可谓十分恰当。更喜欢红杏枝头春意闹、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等佳句。

回答4:

秋夜曲 张仲素
顶顶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叶的什么特点?
2、诗中“慢慢青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回答5:

哪首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