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政治复习资料

人教版!!!好的加分
2024-12-19 10:54: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12分)

【参考答案】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2)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反对用虚构的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 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加以分析。

4.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但不能说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5.因果联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或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树立因果观念。

【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03年辽宁文综•问答)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入侵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
运用因果关系原理,说明对待物种引进的正确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因果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参考答案】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提高物质引进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海好的结果,避免怀的结果。

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须树立因果观念。

【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7.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处于从属地位,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割裂整体和部分关系必然导致失败。
(提醒:)割裂整体和局部关系的表现: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如: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等);忽视局部作用。

8.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9.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指定原理式
【2005年北京卷】38材料一 上图是“微笑曲线”示意图。(略)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形,好似微笑的嘴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答案: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10.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的运动过程都受规律支配。(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02年全国文综•问答)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哟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年来,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达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2003•全国高考题)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本省带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业,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回答:(1)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了哲学道理。

解析:气象是一种经济信息,气象经济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理解这一点是解题的关键。天气与旱情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人们能够利用这种内在联系,通过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1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1)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们谋福利。(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醒:)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主要表现: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99年全国•论述)
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积1至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决安排。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参考答案】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注:考生若答出以下观点,可酌情加2~3分。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1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A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方法论】 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哲学常识第一课综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表现在:
A.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与概括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对物质概念作出了科学回答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此处“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A.客观存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永恒性
4.我国有句古话:“画饼不能充饥”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② 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③ 精神的东西不重要的 ④ 意识对物质不具有反作用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回答5--6题。
5.福娃的创意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的、如实的反映 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C.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D.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6.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D.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7.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说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8.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冯梦龙《古今谭概》)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 B.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C.体现了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思维方法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9.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领导干部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主意”,因其脱离实际,且过多过滥,结果必然是“落实难”。这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主观符合客观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C.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
D.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
10.黑洞是一种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特殊物质,但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对黑洞做出了科学的预言,并对黑洞的特征作了生动的描述。材料说明:
A.有时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使人脑的产物 D.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11.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同表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变化的B.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能是一致的
C.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 有些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期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从哲学上看,“地形”与“地图”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有规律的,后者是无序的 D.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自然现象
13.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的哲学依据是:
①错误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④想问题、办事性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甲认为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乙认为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党的基本路线出发,以下各答案中正确的是:
A.都正确 B.都错误
C.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是正确的
D.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
15.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这里“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指:
①人们的主观认识应当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②人们的观念必须与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 ③人们的决策必须和当时实际相符合 ④人们的主观意识必须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据此回答16--17题。
16.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物质的反作用
17.实际上,我们知道“画饼”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18.《智子疑邻》篇载: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大亡其财”的结果证明了主观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回答19—20题。
19.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0.要做到“求真务实”,就要: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基本立场出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5年,青海省首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监理制度,建立退耕还林的质量事故追究制,坚决挤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泡沫”。据此回答21--22题。
2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泡沫”现象违背了下列哲理: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