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曹操为什么和历史上的曹操这么大差异?

2024-11-30 17:37: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 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1罗贯中生活的时代距三国较久远,会受到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这样的忠君思想的影响。古代有2忠思想:1忠父2忠君。你想一想,诸葛亮所在的刘备集团具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令谁不感叹一番呢?而曹操集团的故事里,我们何时读到曹操及其部下的忠君、忠父的事情呢?所以原因1是罗贯中生活时代的影响所造成2与罗贯中的身世有关。罗贯中一生命运多舛,曾被一些人看好前途,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遭到冷遇被打发回家。这时,他会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把受到刘备重视的诸葛亮视为偶像,成为他的“粉丝”。他一生没有完成的梦想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实现,所以,因为喜欢诸葛亮而转为喜欢刘备集团。3人物影响。苏东坡先生说:“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听到刘备胜利,人们无不拍掌称好。”在人们的影响下,罗贯中先生也与他们产生了同样的情怀。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力捧刘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

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人,大多会为刘备集团的悲剧结局感到惋惜不已,于是会明显的表现出“尊刘抑曹”的倾向。作者将正义、真诚或者说真、善、美给予刘备集团,而把邪恶、奸诈或者说假、恶、丑抛给曹操集团,千百年来,作者的这种倾向深入人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负责保护刘备妻小的赵子龙“单骑救主”,当突出重围后的赵云将阿斗双手奉给刘备时,刘备却一把将阿斗摔到地上,说:“为此孺子几损吾一员大将。”这正是“刘备摔儿子——邀买人心”的形象写照。在入川的过程中,小说多次地描写到刘备“高尚”的道德理念和军事政治利益间的矛盾。作者的办法是让庞统来唱白脸,而让刘备来唱红脸。当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漳,西川唾手可得”时,但“二人再三说之,玄德只是不从”。刘备曾对庞统说:“季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刘备的意思,此事不是不可以做,正如毛宗岗所说:“玄德不欲杀刘漳,亦为收民心耳。先收民心而后取西川,此是玄德主意。”作者要维护刘备“仁君”形象,而其吞并西川,击灭宗室刘漳的情节又无法回避。刘漳投降一节,更是将刘备的虚伪推到顶点——玄德出塞迎接,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与刘备相比,在多数人眼中曹操是个嗜杀成性,胡作非为的“奸雄”,而不是英雄。曹操曾打过黄巾起义军,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但是不是打过农民起义军的曹操就应受后人的咒骂?在东汉末年打过黄巾军的不只是曹操一人,刘备、孙坚和其他人都打过。我觉得,曹操虽然打过黄巾起义军,却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人民要土地与粮食。攻破黄巾军与兴屯田中间虽隔三年,在这三年当中那“男女百余万口”的黄巾农民可以自由地去垦荒,屯田政策付诸实施后,他们就有了土地可以“足食”了。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还将黄巾军进行了组织化,于是“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就是曹操起家的武力基础,就如汉光武打破了铜马,而被铜马起义军拥为“铜马帝”一样,曹操被拥戴成为了青州兵的领袖。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曹操完全是嗜杀成性、胡作非为的人,那几十万的青州兵、百多万的农民,怎能会听他指挥呢?当然,曹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错杀过好人,比如他把华佗杀了,这些总是不应该的。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全面来看,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曹操曾平定乌桓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毛主席的一首《浪淘沙》中也提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生前虽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在他死后不足五十年,终于由他组织起来的力量统一了中国,这却是无可动摇的历史事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给后人留下的却是更多的思索。

回答2:

这个主要来源于小说 三国演义的影响。
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 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可谓评价甚高。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

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小说中的曹操为何和历史反差这么大呢。
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
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回答3:

我先说下,三国演义要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都是文学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和诸葛亮为历史形象。
其实他们的文学形象是由历史形象而影响的,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确是个忠臣,而且政治方面十分优秀,诸葛亮可是至死还在履行着自己对先主的诺言的,这难道不是古今来伟大的忠臣吗?这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大夸特夸吗?于是,后代的文学家们就将其的优点放大再放大,使诸葛亮在文学上由人成神。现在文学形象是肯定了诸葛亮为善的一方的,而在文学上是要用另一个恶的那方来衬托出善的那方的优点,而且历史上的曹操的确也在后期为人有点粗暴,且有点奸诈,但并不是那种奸人,可是文学还是可以将他的缺点大书特书,放大再放大,于是曹操在文学上便成了和诸葛亮的对比,由人成鬼。
其实由始至终都是文学将曹操的缺点放大再放大,来衬托出诸葛亮的优点,所以才和历史形象的曹操相差了这么多。
解释完毕。

回答4:

因为三国演义是戏说,夸大了历史事实。
并且在三国中,以刘备为主要角色,于是过分的夸大了蜀国各人的能力。事实上曹操手下的能人比刘备手下的要多很多,平均个人的能力也要更强。
且曹操本人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许他在有些事情上有些手段狠厉,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奸人,他只是太过精明而已。
人们比较喜爱刘备是因为他与汉朝皇族有关系,算是正统,而曹操的身份比较普通,因此自然比较偏向刘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5:

主要因为曹操的儿子废了汉献帝,但是有没有把皇位坐稳。篡位的不少,比如隋朝就是杨坚夺了北魏的天下,不同的是隋文帝坐稳了天下,有时间自我漂白,就成了“正统”。历史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