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前238年),名黄歇,楚国令尹,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现今上海市西部地区曾是他的封地,所以卜海又简称;申。公元前238年在宫廷内讧中被刺杀,葬在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
陆逊(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当,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中国三国时代吴国将领。父陆逊,其母为孙策的女儿。官至大司马、荆州牧。陆逊死后,率父旧部,时年仅二十的陆抗即任建武校尉,后历任立节中郎将、柴桑督、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因部下“各有其主”,不听号令,他上书孙皓,要求杜绝宦官弄权,干预军政,并提出任人“宜随授职,抑黜群小”等17条建议,未被采纳。
西陵督步阐叛降晋。陆抗率兵平叛,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西晋名将羊祜率军进攻江陵,意解西陵之围。陆抗识破敌军意图,据理说服众将,继续围困西陵,并派人令江陵都督固守,令公安都督率部巡长江南岸抵御羊祜水师。羊祜只得退兵。陆抗一举攻克西陵,斩步阐等叛将。升为大司马并领荆州牧。后病卒,终年48岁。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陆机出身吴中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初时由于谈吐有吴国乡音,受时人嘲弄,二陆不气馁,后访得时任太常的西晋名学者张华,得张华看重,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猛虎行》、《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而在文学理论方面,陆机的著作为《文赋》,里面除创作论部份的论述之外,提出了“诗缘情”之说,开启了中国文学“诗言志”一派的说法。
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陆平原集》。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
生年无纪录,一说是1245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时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约1295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从此,松江的纺织业发达起来。
陆深(1477~1544年),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弘治十八年会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因宦官刘瑾忌妒,外任南京主事。刘瑾伏法后,陆深回京官复原职。正德十三年(1518年)升国子监司业,后任祭酒,经筵讲官等职。又因得罪权臣桂鹳萼,降职外调,任山西提学副使。后任浙江副使、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回京,任光禄卿,次年封为太常卿侍读学士,后为詹事府詹事。嘉靖十九年辞官回故里浦江东岸,在其旧居“后乐园”修建“后乐堂”、“澄怀阁”、“小沧浪”、“俨山精舍”等景点。今“花园石桥”一带即其遗址。
陆深颇有文名,所写书扎富于明人小品神味,著作有《俨山集》和《俨山外集》等多种。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
逝世后,明政府追赠礼部右侍郎,赐谥“文裕”,敕葬于浦江东岸(今海兴路56弄~162弄之间),今浦东“陆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茔而得名。
王圻(1529年-1612年),字符翰,号普始,明朝上海市江桥人(今属嘉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清江知县、万安县,后擢为御史,以敢于直言,与首辅张居正意见不合,出为福建佥事、邛州判官、进贤县令。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后来辞官归隐,专事写作。在村里植梅万株,谓之“梅花源”,自号“梅源居士”。是当时松江府四大藏书家之一。“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著有《续文献通考》254卷、《洪洲类稿》4卷、《三才图会》105卷、《两浙盐志》、《海防志》、《谥法通考》、《稗史类编》等。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并且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代书画家。
徐渭仁(清嘉庆道光咸丰时人),字文台,号紫珊、子山、不寐居士。上海人。早年善书法,尤长汉隶,收藏碑帖甚丰,并精于鉴别,当时人称为“巨眼”。徐得隋开皇《董美人碑》,甚珍爱,遂自号“隋轩”。后又得王昶旧藏之建昭雁足镫,在宅中辟“西汉金镫之室”。年三十八,忽又学画,兰竹山水,闭门研求,搜罗历代绘画,题识名画。他还重视地方文献,藏有孤本嘉靖《上海县志》、万历《上海县志》等。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占上海县城,杀知县袁祖惪,城内富户土绅避人租界,而渭仁仍留城内,传有二说:一说他难舍大量文物古玩书画碑帖,遂资助小刀会得以保全;一说小刀会首领之一潘起亮,是徐家马夫,曾被上海县所捕,系渭仁保释,小刀会入城,保其财产,而禁于豫园万花楼,小刀会不少文告,均出其手。咸丰五年,清兵入城,渭仁自恃曾收殓被杀的知县,并经常写诗以明心迹。然官府仍加“从贼”之罪,对其勒索甚巨,终被下狱,死于狱中。
徐渭仁是清道光、咸丰时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由于收藏品多,室名有“春晖堂”、“千声室”、“宝晋砚斋”、“实事求是斋”、“寒木春华馆”。他还在露香园遗址,重建万竹山房、秋水亭,藏张芝昌摹石鼓文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城内火药局爆炸,此处景物亦被毁。他藏书画、图书的印章有“文台”、“紫珊秘玩”、“上海徐渭仁收藏印”、“上海徐紫册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辑有《春晖堂丛书》、《隋轩金石文字》、《法帖》。
贴这几个简介,要是有需要LZ可百度百科一下这些人,都有详介的说。
PS:李善兰是浙江海宁人吧
民国之前的上海名人很多,介绍几个最著名的吧。
陆 机 黄道婆 徐光启 李善兰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 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张华颇为看重,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
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生于南宋淳佑五年,卒于元大德十年(1245-1306年),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民间传说黄道婆自少流落到崖州(海南崖县),在崖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贞年间(1296年)始遇海舶得以返回故里。她在松江纺织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将黎族的先进棉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传授给松江府乌泥泾人民,改进了植棉方法,革新捍、弹、织工具和织造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制棉工艺从辗子、弹花、纺纱、轧籽到织布,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
黄道婆把黎族的居处、习俗、宗教、生产、生活,乃至历史和审美意识,都融化在服饰图案中,织出折技、团凤、棋盘、文字、花卉、人物等美丽的图案,灿然若画,一时行销广远,织户激增,改变了松江府一带的“厥功甚艰”的落后纺织业,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她那“有志覆赤子、遗爱在桑梓”的优良品德和勇于改革的精神,为我国棉纺织业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光,号元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基础。
李善兰(1811~1882),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生于海宁硖石镇。9岁起对数学发生强烈兴趣,约17岁时应试落第,从此潜心研究数学。当时西方近代数学尚未传入中国,李善兰通过独立研究,在中国传统数学垛积术的根限方法基础上,发明尖锥术,创立各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展开式。之后,在尖锥术基础上建立的对数论以及为解决三角自乘垛的求知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恒等式,引起国际数学界的普遍重视。
咸丰二年(1852年),李善兰应墨海书店伟烈亚力邀请,来上海居住大境阁帮助翻译西方深奥算学等科学著作。历时4年,译成《几何原本》后7卷。又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英国数学家棣么甘《代数学》,这是中国第一部符号代数学译本;又译了美国罗密士有关解析几何、微积分的高等数学教科书《代数微积拾级》,首次把高等数学引进中国。他译的《重学》、《谈天》、《植物学》等都是首次引进中国的西方近代科技学说。在大境阁,李善兰翻译出版的西方科技著作6部,共86卷,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在当时中国学者中首屈一指。
同治七年(1868年),李善兰被聘为同文馆数学总教习。任职10余年,授徒百余人,知名的如胡玉麟、席淦、熊方桓、江槐庭等。这些学员在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最著名的该是徐光启了吧,中国最早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的人之一,曾先后和郭居静,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研讨学问,本身是天文历法大家,并和利马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这个词就是徐光启最早提出来的),也是那个年代比较著名的军事家。现在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徐光启死后坟墓所在,后来徐家后人聚居在此,故称徐家汇。
楚春申君、陆机、陆绩、黄道婆、陆龟蒙、徐光启、徐寿、董其昌,王圻,徐渭仁
自己去搜搜吧
够水平现写的人,没时间赚你的100分的
而那些转贴资料的,你觉得他比你用搜索引擎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