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找50条名言,带意思!

不管名言长还是短!意思写清楚!
2024-12-18 04:49: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水有源,古其流不穷;木有根,古其生不穷。
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意思嘛.
三千界出自佛教,佛法认为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部洲,为一世界。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此诗中是比喻,
八百盘不知出自何典,也是比喻罢了。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出自桓宽的《盐铁论》。原文是:“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燕雀之飞,高不过屋檐,它们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坎井之大,阔不过数尺,它不能想象江海有多么宽广。比喻眼界狭小的庸人不可能理解有志者的广阔胸怀。

以燕雀、坎井作比,说明放不开眼界就无法认识大千世界。告诉我们,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圈内,要广泛接触社会,才能博闻广识。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即使你是圣人,做事情思考的再周密,也会有所疏忽,即使你再笨只要你认真思考,多动脑筋也会有所收获。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我们应做有道德的人,做文明人,帮助他人,而不仅只是嘴上说,没有实际行动。要尽心尽力于关心别人等道德行事,不要空谈自己要干自己不做的。(加上自己或“我”)以后要尽心尽力行事,不空谈自己的感想.

省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赏析:万人羡慕的成功的耀眼光环下是无人知晓的艰辛努力,浸透血泪。冰心运用比喻的的手法把成功比做“明艳的花” 成功背后的辛酸、伤痛比做“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形象生动 寓意深远 令读者不禁回味再三后幡然醒悟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
人不能没有好的道德操行.即便他有学问和本事,如果没有好的品德,也只会拿这些去做坏事,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大.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的一生,从头到尾,都应该一直是光明磊落的。(将人生比作蜡烛,是因为短暂和有限。)

她想说的是,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并且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应该把这种信念执着地坚持下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所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以致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其实人生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首先要理解"鉴可以茹"的真正含义.鉴即镜子,茹即茹毛饮血中茹的意思,通俗说法就是吞食.鉴可以茹就是说镜子可以映照和包容所有的事物.中国传统的看法中有"圣人之心,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就说圣人可以做到如镜子般无执无藏,不迎不拒。因此,能把自己的生命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就像是返老还童,能像婴儿一样,回到生命本真的状态,达到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当然会是最幸福的人了。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歌德
放弃主观的为生存而生存的目的性,回到生命最根本的基点上。

学习 永远不晚。 --高尔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要想很好的学习,必须先要想学的念头,就是要有兴趣才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即使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也要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高尔基《在人间》,意思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读,要动脑筋地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知识。
批评是一门科学。——《普希金全集》第七卷,意思是我们要接受批评,不要逃避,因为有了批评,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会落后的。
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意思是我们要学知识,再穷再累我们也要学,知识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金子宝贵,可金子却买不来时间,说明了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
珍惜现在所 拥有的时光! 时间不会 停止的
会一直往前奔跑!
所以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否则后悔啊。。
不要明日复明日!
最好的时光就是今天!此时!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对人讲信用,人就不会欺骗我;
对事言出必行,没有办不到的事。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一生正直诚实,到头来必定会问心无
愧。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 程颐

如果你错过太阳是(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泰戈尔)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耽误了其他的事,就是石碑并不可怕,可能在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就是会为了国家的事业付出生命,又怎么会因为有祸患而躲避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就是前程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我就竭尽全力去探求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要与那些有胆识的人一起拼搏,而不是腐朽的只会读书,自己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就是虽然出身卑贱但是并没有失去事物他自身的美好本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心平气和能够是自己身体不受伤害,勤俭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如果你没有淡薄名利的心境就不会有远大的志向,如果心情太急躁,就不会到达遥远的地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如果两个人的感情是真心的就不会在乎一天两天,就算远隔千山万水彼此都会挂念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没个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泰戈尔
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

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气力量没,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他们从人们的心里驱逐出去------莎士比亚
就是说要对自己忠实 这样才会知道自己的意图 不会自欺欺人 认清自己 也是有自知之明 明白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 等一种行为变成习惯了 它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 坏习惯可以是你成为魔鬼 好习惯可以把你的坏习惯赶走 强调习惯的重要性

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意思:整个宇宙处于不断流逝,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总有着新的世界,事物在产生,旧的世界,事物在灭亡.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使一种存在高于另一种存在,使一类人高于另一类人的东西,是知识.----[德]叔本华

意思: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从内在让人的思想精神得以升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意思:人应该从爱家人推广到爱其他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准则。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意思是:诚信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品质。

*养其心莫善于诚。

意思是:培养自己的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诚挚的品质。

*至诚则金石为开。

意思是:对人真诚,象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君子诚之为贵。

意思是:君子把诚实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神莫神于至诚。

意思是: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一颗赤诚的心。

*诚信者,即其心易知。

意思是:诚实忠信的人,他的心是容易了解的。

*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中。

意思是:待人诚恳有信义,使人觉得像接受一个善于教育的老师的教诲。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意思是:以诚心待人,就会使人感动,所以触及到任何地方,都会把事情办成。

*诚则始终不忒,表里一致,敬信真纯,往而必孚。

意思是:为人真诚,始终都不会发生差错

表里如一,谨慎有效,真挚诚正,就会得到别人的信服。

*为人如构室,必须根基坚固,始可承载。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

意思是:做人就像建房子,先要打好地基,

这样才能经得起重压。忠诚敦厚就好比地基。

*为人贵忠实,百巧输一诚。

意思是:为人贵在忠诚老实,有百般机巧但缺乏真诚也难得成功。

*自欺欺人,不诚极矣。

意思是: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人,是不诚实到了极点。

*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意思是:高谈阔论而互相欺骗,不如忠诚老实的言论。

*天行不信,则不能成岁;地行不信,则草木不大。

意思是:如果时序乱了,就不能成岁;要是地行不信,草木也就无法生长壮大。比喻人不讲诚信,则什么事都办不成。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持金。

意思是:人生贵于能够诚挚笃信;具有高尚的德行,胜过手中拿着黄金。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意思是:兄弟之间应该和睦,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

*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

意思是:兄弟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他们的感情就不会亲密。

*能信不为人下。

意思是:能坚守信用并不是屈居人下。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意思是:要想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

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有诚信的态度;要想有诚信的态度,首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

意思是:自身确实具有善德,才称为“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失信不立。

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就难以立身处世。

*祸莫大于无信。

意思是:最大的祸患是待人不诚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意思是:要想信任别人,首先必须自己相

信自己;要想了解别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意思是:相信值得相信的人,叫做“信”;怀疑应该怀疑的人,也叫做“信”。

*信者信之,不信者也信之,得信也。

意思是: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他的信任。

*为学之道,学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

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疲惫而无所收获。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

意思是:广泛学习,增长知识;有了疑问,就向人请教。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意思是:学习要广博,意志要笃诚,肯于

恳切地向别人请教,并且要勤于思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治学之道是:要广泛地学习,仔

细地询问,谨慎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实行。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意思是: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

深思而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意思是:不深思就不能成就学业。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意思是:不思索,所以困惑;不追求,所以无得;不提问,所以无知。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要三思而后行,不能莽撞行事。

*思齐则成,志齐则盈。

意思是:思虑端正就能成功,志向端正就能长进。

*思曰睿,睿作圣。

意思是: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

意思是:思考就称智慧,思虑之后,智慧自然就产生了。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意思是:心是精神栖集的地方,精神是知

识的根本;而思考就是精神和知识的巧妙运用。

*广积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其真。

意思是:博览群书未必精当,只有善于思考才能体会其要旨。

*虑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无咎。

意思是:考虑不精细,思想不深明,怎能不犯错误呢?

*学而不思则罔,章句之弊也;思而不学则殆,心学之弊也。

意思是:学习不知道思索就会茫然无所得,这是做学问的弊端;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疲惫而无所获,这是思想修养方面的弊端。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意思是:学习不会有碍于思索,而且学得越广博,思索就越深远;思索得成功有助于学习,思索感到困惑,学习必然更加勤奋。

*诚无垢,思无辱。

意思是:为人诚实,办事善于思考,就不会遭受羞辱。

*勇者不惧。

意思是:真正的勇士是毫无畏惧的。

*有义之谓勇敢。

意思是:坚持正义就是勇敢。

*仁者必有勇。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一定会有维护正义的勇气。

*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

意思是:勇敢、强有力的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把胆识用到礼义上去,天下不太平的时候就把勇敢用到战胜邪恶上去。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意思是:勇敢的人表面上很怯懦,有才智的人不露才华,表面上好象很愚笨。说明真正有才能的人最懂得谦虚。

*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意思是:赴汤蹈火,一个勇敢的武夫就可以做到;但战胜自己的私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烈士之勇也。

意思是:面对刀剑,视死如归,这是烈士的勇敢。烈士,古时泛指有志功业或重义轻生的人。

*见义不为,无勇也。

意思是:看到符合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介之宠,非勇也。

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宠爱,不是勇敢的人。

*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

意思是:有勇气 胆量的人不靠人多势 强欺侮孤单力薄的人。

回答2: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
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
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
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
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
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
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
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
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
”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
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
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
,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那幺,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
的理想人格有什幺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
的。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
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
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
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
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
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
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
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
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
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
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像媒体
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
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
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
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
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
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
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
”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但是
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
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
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
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
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
,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
无条件的。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
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
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
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
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
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
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
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
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
,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
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
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
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
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
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
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
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
“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
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
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幺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
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
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
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
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但这样做的代价,却
是要他自己负的。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幺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
利。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
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
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
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
神。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
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
独善其身”。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幺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
。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
得上是“自由主义的”。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
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
”,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
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
极自由”的陷阱。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
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
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
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如果说这一原则在
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
。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当他们作为无
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
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
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
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
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达则
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
。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
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
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
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
则独善其身”。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
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如
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
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此我们
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穷”者要能
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只有这样,我们这
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
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
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
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
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
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和左、右“主义”之
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而不至于在“
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
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
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在“中西”与“左右”之上
,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
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答3: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
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
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
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
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
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
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
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
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
”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
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
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
,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那幺,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
的理想人格有什幺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
的。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
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
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
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
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
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
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
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
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
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
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像媒体
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
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
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
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
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
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
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
”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但是
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
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
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
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
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
,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
无条件的。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
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
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
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
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
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
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
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
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
,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
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
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
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
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
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
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
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
“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
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
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幺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
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
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
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
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但这样做的代价,却
是要他自己负的。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幺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
利。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
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
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
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
神。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
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
独善其身”。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幺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
。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
得上是“自由主义的”。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
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
”,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
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
极自由”的陷阱。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
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
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
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如果说这一原则在
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
。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当他们作为无
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
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
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
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
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达则
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
。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
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
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
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
则独善其身”。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
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如
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
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此我们
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穷”者要能
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只有这样,我们这
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
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
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
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
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
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和左、右“主义”之
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而不至于在“
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
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
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在“中西”与“左右”之上
,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
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水有源,古其流不穷;木有根,古其生不穷。
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意思嘛.
三千界出自佛教,佛法认为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部洲,为一世界。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此诗中是比喻,
八百盘不知出自何典,也是比喻罢了。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出自桓宽的《盐铁论》。原文是:“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燕雀之飞,高不过屋檐,它们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坎井之大,阔不过数尺,它不能想象江海有多么宽广。比喻眼界狭小的庸人不可能理解有志者的广阔胸怀。

以燕雀、坎井作比,说明放不开眼界就无法认识大千世界。告诉我们,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圈内,要广泛接触社会,才能博闻广识。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即使你是圣人,做事情思考的再周密,也会有所疏忽,即使你再笨只要你认真思考,多动脑筋也会有所收获。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我们应做有道德的人,做文明人,帮助他人,而不仅只是嘴上说,没有实际行动。要尽心尽力于关心别人等道德行事,不要空谈自己要干自己不做的。(加上自己或“我”)以后要尽心尽力行事,不空谈自己的感想.

省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赏析:万人羡慕的成功的耀眼光环下是无人知晓的艰辛努力,浸透血泪。冰心运用比喻的的手法把成功比做“明艳的花” 成功背后的辛酸、伤痛比做“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形象生动 寓意深远 令读者不禁回味再三后幡然醒悟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
人不能没有好的道德操行.即便他有学问和本事,如果没有好的品德,也只会拿这些去做坏事,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大.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的一生,从头到尾,都应该一直是光明磊落的。(将人生比作蜡烛,是因为短暂和有限。)

她想说的是,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并且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应该把这种信念执着地坚持下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所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以致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其实人生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首先要理解"鉴可以茹"的真正含义.鉴即镜子,茹即茹毛饮血中茹的意思,通俗说法就是吞食.鉴可以茹就是说镜子可以映照和包容所有的事物.中国传统的看法中有"圣人之心,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就说圣人可以做到如镜子般无执无藏,不迎不拒。因此,能把自己的生命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就像是返老还童,能像婴儿一样,回到生命本真的状态,达到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当然会是最幸福的人了。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歌德
放弃主观的为生存而生存的目的性,回到生命最根本的基点上。

学习 永远不晚。 --高尔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要想很好的学习,必须先要想学的念头,就是要有兴趣才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即使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也要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高尔基《在人间》,意思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读,要动脑筋地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知识。
批评是一门科学。——《普希金全集》第七卷,意思是我们要接受批评,不要逃避,因为有了批评,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会落后的。
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意思是我们要学知识,再穷再累我们也要学,知识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金子宝贵,可金子却买不来时间,说明了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
珍惜现在所 拥有的时光! 时间不会 停止的
会一直往前奔跑!
所以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否则后悔啊。。
不要明日复明日!
最好的时光就是今天!此时!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对人讲信用,人就不会欺骗我;
对事言出必行,没有办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