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1000字老残游记的读后感

2024-11-27 07:21: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以其独特的立意和悄侍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
《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
《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描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
胡适先生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迅祥老残游启昌吵记》二十回,一九○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的真名叫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事情虽非经刘鹗手办成,但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时候,这种不惜有损主权以维护清廷腐朽统治的主张,显见违反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遂被目为“汉奸”。刘鹗也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一九○○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八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thread-3641-1-1.html

回答2:

论《老残游记》的思想内涵
孙永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晚清内政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肆意瓜分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引起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变。特别是甲午海战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掘神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中。关心时局的人们,无不忧叹亡国灭种之灾的迫在眉睫而纷纷寻找积弱的原因段亮,为挽救民族危机开着各种疗救的药方.对腐败的社会做着不同手段、不同目的的变革尝试,其中改良主义思潮与同时期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相纠结,日渐形成广泛的政治文化运动。它以“君主立宪”为政治归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图强,挽救民族与政治危机。

刘鹗的《老残游记》成为与之相适应的产物。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刘鹗的《老残游记》创作于一九O三年至一九O六年之间,署名“鸿都百炼生”。就二十世纪头十年而言、前期是资本主义改良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后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前二者的斗争。《老残游记》兼具二重斗争的属性。刘鹗从洋务派与握散宽改良派的角度,把自己的政治观点诉诸文学,以小说这一形式表现出来一面暴露了满清官场的极端腐朽黑暗及各种社会病态一面又对封建最高统治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幻想;一面不满于帝国主义的贪婪,但一由于对它的侵略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一面又美化帝国主义的文明;一面对善良的人们所遭受的剥削压迫寄予同情,一面又对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恐怖万分,进而攻击辱骂,这正是对旧的失望而又看不到新的前途的思想反映。我们从《老残游记》一书中.可以看见作者这种复杂的创作心态。正如《自叙》所言:“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这种复杂的心
态体现在自叙中有如下原因:一是欲醒“举世皆病,举世皆睡”的局面,二是希望“海内千芳,人间万艳”与他一起为国之将亡的危难“同哭同悲”。(自叙)这就是刘鹗创作的真挚情感。

综观《老残游记》一编二十回,作者把个人的社会见解和政治观点用小说的形式阐发了出来,从对社会的认识,到对社会的疗救,无不与其深刻的思想意识紧密相联。作者按照对社会的认识到疗救这一顺序,着眼于三个方面阐释自己既定的理想,虽然表面上采用了散漫的“游记”形式,但用主人公老残来贯穿.则包含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内容,从而更有益于作者政治见解的
表达。第一中心即第一回,写作者南何一梦,借惊涛骇浪中飘摇的破船隐喻社会危机,从总体上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人膏育,这是作者认识的思想基调.第二至六回,作者称为“玉贤传”(六回原评),一反传统批赃官之恶而揭清官之恶,“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六回),
表达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新观察。与十二至二十回当中的智破齐东村奇案相比照表现作者的吏治思想.这可以说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渗入,作为一种催化剂,使得长期封闭的封建统治急剧地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落后,民族的危机感促使有思想的先进人物借小说以“改良社会,开通民智”(t月月小说发刊词》).晚清遥责小说的出现,突出地表现在
对小说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作者的吏治思想成为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从第七回至十二回,作者借隐者之日畅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见解,预洲国家的形势发展.用述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宗教思想。简言之.《老残游记》从社会、政治、文学、太谷宗教诸多角度.表达作者的思想认识.而成为一部传世名作。

一个作家的思想,是作者用以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老残游记》中所表现的政治理想、特别是吏治思想和太谷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重枷,但这种体现近代身世之情、家国之情、社会之情、种教之情的传世之作,却是一个中国人不甘屈辱,反帝反封,要求国家富强的思想品格的充分体现。认识《老残游记》复杂的思想内涵,将有助于我们对二十世纪转折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有更深的了解,这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

回答3:

清刘鄂所著《老残游记》,分成几部分,前二十回写的比较完整,后面又加了续集九回,外编一卷。这本书写了很多清朝的社会情况,有些十分隐晦。

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写到老残在蓬莱山上看到一艘大船,上面有贼人作乱,大船眼看就要沉没,什么驾驶的人杀人,所谓的英雄振臂高呼,都没能挽救船上的人。三个观者看不下去,划船去救时被误以为是洋人送外国向盘,被赶下船,大船眼看着沉没了。我想作者是把清朝政府看作快要沉没的大船,千疮百孔,就等着人去救呢。

第二回讲租洞手到明湖边美人绝调,说两个小姑娘说书精彩,写的非常好:五腑六脏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第三回寻济南名泉,看病结识高绍殷山东抚台庄宫保及很多名流,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回讲老残辞却宫保的盛情,一路打听官风很好的玉佐臣,听来很多暴行,特别是为了抓盗匪,竟然不辨分明,把一份安分守己又遭强盗陷害的于朝栋家害的家破人亡。更害了许多百姓,真正一个酷吏。后来结识申东造,推荐一个刘仁甫帮他们治贼。为请这个人,申的族兄申子平一路历经艰辛,,坠深涧,过危桥,遇猛虎,碰到涂家女子热心相迎,谈道论诗,还鼓琴调瑟,与桑家姑娘弹箜篌,吹角掀铃: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镬炔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谈论时政,借古喻今,发了不少高论。老残继续游历,在黄河遇到冰封河面被阻,遇黄仁瑞,救翠环,了解到黄河漫堤的惨剧。设计谋,识颤和真相,为齐河县十三口人命案查明真相,解救了魏家翁媳,救活了众人,惩治了酷吏刚弼、花花公子吴二,让人拍手称快!

续集里讲老残挟夫人翠环与德慧生夫妇上泰山烧香,救下斗姥宫,遇到尼姑逸云靓云,谈道入迷,翠环出尘。其中讲到逸云着魔,弊嫌由要入男欢女爱到看破红尘,讲得很是细致。由此就知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不能太下贱,必自爱然后人爱之然后写了老残游地狱,其中关于地狱刑罚的描写显然有劝人向善的意味。可惜现在的人不愿看,否则倒是蛮好的教训。后来讲到现实生活中的弊端,也不过发发牢骚罢了。

书是看完了,余音饶梁。过去的人能把事情写的那么出神入化,为什么我却不能呢?

书中看出要写书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有精辟的言辞,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总之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