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想想出发点.为什么.这样做
学习佛法是要有次第的,不管是打坐,还是念佛,都是必不可少的。
次第的闻思修行,都是必不可少的。
打坐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思维法义,一种是安住,初学者也可以数吸,当然也可以在座上念佛。都是可以的,贵在坚持。
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即其他教言书中的见修行果)。
一、闻——听闻佛法:
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我们刚降生于人间时,会不会有佛法正见呢?绝不会有。除了极个别能回忆前世的转世灵童外,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法正见,就连世间的基本道理也不懂。所以,依止善知识听闻之后,正见才能在相续中生起。
世间上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学问和学说,在这么多的知识里,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说是前世的福报所感。我每次去新华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就会感到自己很幸运——若没有一个殊胜因缘,怎么可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遇到这么伟大的佛教?用现代话来说,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这在下面还有广说。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北方”主要指玉树、青海一带。那里的羊非常多,尤其是到了春天,羊要褪旧毛、换新毛,此时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比如,今天讲了“人身难得”的引导文,那么你对人身难得的比喻、数量差别等,要一个一个去思维,如是才能对此引生定解。佛法犹如蜜糖,中边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认为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观察,还有一部分应该舍弃。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体会。暂且不谈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境界,纵然是共同加行中的“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如果真正去思维、去观修,也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义。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例如修“寿命无常”时,一旦无常观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则于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中,不会被常有的念头所转,一切增益将完全遣除,犹如太阳破开乌云而散发出光芒。当然,如果前面的闻、思、修、行没有具足,最后该怎么样也是云里雾里,这说明你的果还没有出现。
以上通过五个比喻,阐明了修持佛法的五个阶段。其实《前行》的每一句、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当甚深的含义。如果你对这些道理好好地了解,然后再反复地思维,行为必定会有所改变。因此,这次讲《前行》,我想讲得细一点,虽然自己智慧有限,但以前在修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道理感触很大,可以说一字一句都曾融入自己的心。现在让我全部倒出来的话,因为语言水平等关系,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共同思维的时候,也许能起到打开思路的作用,对你们理解有一些帮助。
——参考《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
另外,真正的佛教。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
因为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事业、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人生、世界,乃至是整个宇宙的真理、真相。
学习佛法,最好是要有次第的闻思修行。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最好是公认的高僧大德,如汉地很多高僧大德,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然后先听闻经书内容,听师父们讲解,自己明白佛教的道理,然后思考,还要自己修行,如禅修。平时多一点上供下施,积资净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