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
读作bēng、bìng、pián或píng,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乐声舒缓、气息舒徐,引申出不倾斜、没有高低凹凸的地势、使……宁静、使……高低相等、齐一、用武力镇压、公正等含义。
2、关
读作guān,最早见于金文,原为会意字,从门,门内有闩。小篆变为形声字,从门从丱(guàn)。后简写为“关”。本义是门闩,引申为“闭合”“关口”“涉及”等意思。“关”也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
3、不
读作bù或者fǒ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名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后引申为禁止、不要,还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读作bù;“不”借为“否”时,读fǒu。
“不(bù)”在古代读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在去声(四声)音节前读阳平(二声),其他声调音节前读去声。
4、并
拼音:bìng、bīng,最早见于甲骨文,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又用于表示两件以上的事情一起进行,如相提并论;又用来表示平列或进一层,用作连词。这些地方不作“并”。“并”又读bīng,是太原市别称,因为太原市地处古代并州故地。
5、火
读作hu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火”也常用来做汉字偏旁,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
平,火,不,六
面对面的两点,称相向点。
颜体“孙”字中“小”的两点和柳体“宗” 字的下部两点是相向点。相向两点的右点写法与露锋点相同;左点写法却 不能一概用露锋点的写法去生搬硬套。这与竖画垂露的收笔方向相同,故 左点的收笔方向应该是从左住右收。
立、半、平、米、羊、烊、样、养、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