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特点
1、地质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
西湖与群山的第一层次相连,与后三个层次的距离,分别为1650米、3450米和5600米,在湖中看山景,仰角在5°以内。
2、水文特征
西湖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为1次/年。
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湖泊水位保持在黄海标高7.15米,±0.05米,最高水位7.70米,最低水位6.92米,高低相差50厘米。
库容量约1429.4万立方米。
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
湖泊年均湖面降水量562.9万立方米。
水系冲刷系数为1.49,当枯水季节闸门封闭时,流速等于0,即使是洪水时期,一般流速也只在0.05米/秒以下。
西湖引钱塘江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年。
3、气候特点
西湖地处中国东南丘陵边缘和亚热带北缘,年均太阳总幅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6.2℃,年均无霜期245天。
常年四季分明,晴雨相间,冬、夏季风交替显著,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空气湿润。
西湖生态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杭州西湖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
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
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在汉代以前是一个海湾,由于潮汐泥沙淤泥,形成了杭州平陆和泻湖。隋唐之际,湖水淡化,湖泊固定下来。因湖三面环武林山,曾称“武林水”。钱塘县治从灵隐山移至东面平陆后,湖处县境内,故名钱塘湖;因湖在城西,又称西湖。唐代同时并用这两个名称,北宋中期,西湖之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治理,兴修海塘、疏浚湖泥,才使西湖不断完美。唐朝时期西湖已闻名全国。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和南宋王朝(1127-1279)先后建都杭州(南宋时称临安),西湖面貌的改变尤为迅速。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此西湖驰名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面疏浚整治西湖,共挖出湖泥700万立方米,驳砌湖岸30公里;植树造林5000万株;新辟植物园、动物园、花圃和环湖公园4000亩;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得到了修整,其中属国家和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8个。目前,虎跑、龙井名胜古迹和净慈寺、天竺古刹已陆续整修;西湖十景已修复八景,南屏晚钟、雷峰塔也拟修复。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寺庙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园绿地组合而成。有湖不广,平静如镜;山多不高,绵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协调,显得妩媚多姿。“三面云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点。西湖园林建设既突出了西湖风景的独特性,又注意了与地方特色相协调的整体性。因此,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园林都用大体量的乔灌木丛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间,重视配置艺术,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作为园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筑物以及掇山、园林理水,只作为景区的点缀。其体型、姿态、色彩与妩媚、恬淡、宁静的西湖自然景观和宽阔的湖面融成一体,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防止追奇猎古、曲折封闭的气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厦和体型庞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明朗、宽广、自然,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效果。
现在的湖区水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1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孤山是湖上一个大岛;苏堤、白堤把西湖分割为外湖、里湖、小南湖、岳湖和西里湖五个大小不等的水域;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湖。西湖南、北、西三面峰峦环抱,湖区面积49平方公里。南有吴山、夕照山;北有宝石山、葛岭;西有三台山、丁家山;外围有凤凰山、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灵隐山、玉泉山、栖霞岭等。群山中分布着虎跑、龙井、玉泉三个名泉和黄龙洞、烟霞洞、云栖、九溪十八涧等曲径洞壑名胜。
西湖有很多的古迹。东汉的《三老讳字忌日碑》,五代至宋元的飞来峰摩崖石刻,烟霞洞的造像,文庙的石经,东晋时的灵隐古刹,北宋的六和塔、保叔塔、雷峰塔,南宋的岳飞墓和岳王庙,清乾隆时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清光绪时创立研究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西湖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唐宋杰出诗人白居易、苏轼先后在杭任职时“募民开湖”,兴修水利,并留下许多吟咏西湖的名篇;南宋画家马远、陈清波曾作“西湖十景”的画卷,清康熙帝、乾隆帝为十景题字立碑。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秋瑾和现代文豪鲁迅的雕像均屹立在西子湖畔。
西湖的自然景色四时不同。西湖十景,楼、台、亭、榭同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春天,“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春花吐艳,彼伏此起;夏日,“曲院风荷”,荷花映日,湖面新绿一片;秋季,三秋桂子,香飘云外;冬来,“断桥残雪”,银装玉琢,放鹤亭畔,寒梅斗雪。清晨,“葛岭朝瞰”;薄暮,“雷峰夕照”;黄昏,“南屏晚钟”;夜晚,“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西湖十景”展现了西湖朝暮晴雨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色。白居易诗:“湖山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苏轼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诗篇,就是对西湖风光的真实写照。
1、地质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
西湖与群山的第一层次相连,与后三个层次的距离,分别为1650米、3450米和5600米,在湖中看山景,仰角在5°以内。
2、水文特征
西湖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为1次/年。
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湖泊水位保持在黄海标高7.15米,±0.05米,最高水位7.70米,最低水位6.92米,高低相差50厘米。
库容量约1429.4万立方米。
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
湖泊年均湖面降水量562.9万立方米。
水系冲刷系数为1.49,当枯水季节闸门封闭时,流速等于0,即使是洪水时期,一般流速也只在0.05米/秒以下。
西湖引钱塘江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年。
3、气候特点
西湖地处中国东南丘陵边缘和亚热带北缘,年均太阳总幅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6.2℃,年均无霜期245天。
常年四季分明,晴雨相间,冬、夏季风交替显著,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空气湿润。
西湖生态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杭州西湖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
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
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
西湖的特点
我来答有奖励
九月0176
LV.2 2019-04-16聊聊
西湖的特点
1、地质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
西湖与群山的第一层次相连,与后三个层次的距离,分别为1650米、3450米和5600米,在湖中看山景,仰角在5°以内。
湖水、三面青山、天际线、堤、岛、桥、寺、塔和特色植物,这些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杭州西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