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城九门:
南面三门
正阳门:明永乐十七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正统时改为现名字。其箭楼俗称“前门”。1915年瓮城被拆除。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1900年箭楼被毁。1950年拆除瓮城。1966年拆除城楼。
宣武门:俗称顺治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顺承门,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1920年拆除箭楼。1932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楼。
东面二门
东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3]。1915年拆除瓮城。1927年拆除箭楼。1965年拆除城楼。
朝阳门:原址为元大都齐化门。民间俗称亦为齐化门。1915年拆除瓮城。1958年拆除箭楼。1957年拆除城楼。
西面二门
西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永乐十七年取西方属义之理改为现名。1969年拆除瓮城、箭楼、城楼。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和义门瓮城门洞,但亦被拆除。
阜成门:原址为元大都平则门。民间俗称亦为平则门。1935年拆除箭楼楼体。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城楼。
北面二门
德胜门:明初将元大都健德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1955年拆除城台。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安定门: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楼、城楼。
此外,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东北角楼1920年拆除,城台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1900年被毁,城台1969年拆除。西南角楼1930年代拆除,城台1969年拆除。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
内城有七门:
南面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东面
广渠门(沙窝门)
西面
广安门(彰义门)
东北角
东便门
西北角
西便门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陆续拆除。
明清两代的城门按“内九外七皇城四“为数,其中内城九门依次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明初为顺承门,正统时改此名)、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城七门依次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明朝时为广宁门,清道光时改此名)、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依次是:天安门(明朝时为承天门,顺治十八年改现名)、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宫城(紫禁城)四门依次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外七”是指外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东城墙上的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