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口增长率高

2024-12-18 07:46: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机器人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早年间中国人口大爆发的主要原因,简而言之就是:低医疗条件下的生育策略与医疗条件迅速改善所导致的生育率错配。

在低医疗条件下,如果食品供给能够支撑,人类社会采取的生育策略是多生。这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因为疾病、天灾等原因,儿童夭折、成人死亡的概率很高。如果生的少了,就可能绝嗣,导致无人照顾老人,无人继承家业。通常的生育规模都是(如果其他条件允许)五六个甚至更多。

在医疗条件改善以后,儿童存活率大大上升,预期寿命大大上升,这时候还采取老的生育策略,自然会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随着医疗条件长期改善,人们又会根据这种新的常态而修正生育策略,于是生育率会逐步下降。

如果医疗条件改善是个缓慢的过程,这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医疗条件迅速改善,人均寿命跳跃式增长,如同我国在1949年后发生的那样,那么自然,旧有的生育策略不可能同步修正(这至少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只有一代人长成了,才能产生一轮新的关于生育策略的经验总结),所以在一代人左右(20-30年)的时间里,人口会有一个大爆炸。

这个情况和我国49年以后的生育率改变的情况是相符的(除了饥荒时期),当然这里面还有避孕手段的逐步普及、教育逐步普及、妇女地位上升、妇女普遍参与社会工作等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只是讲了主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1949年的“4亿人口”是民国年间人口估算,由于战乱这一统计数据并不完整。根据后来的人口普查进行反向推算,49年时可能有5亿多的人口。
至于未来会怎么发展,知乎已经有太多谈论人口问题现状和未来的好答案了,这里就不献丑了

回答2:

民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口大约为四亿,到1949年中国人口大约是四到五亿(民国时期没有进行过全国人口调查,只有大概数据)。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大约一亿。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中国人口为601938035人。1982年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中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在大约二十九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429944476人。

可以说在大约相同的时间里,新中国的人口增长是民国时期的四到五倍。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中国采取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大幅提高,因此人口才大规模增长。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据统计,民国三十余年的人口出生率大约平均为3.5%到3.8%,而新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前的人口出生率平均为3.6%。这表明新中国的出生率与民国时期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是因为出生率提高”这一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那么解放之后,中国的人口为什么会快速增长呢?

要知道,人口是否快速增长除了受到出生率的影响外,还受到死亡率的影响。

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灾害、饥荒、瘟疫等等因素,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大约在2.5%到3.5%之间。而新中国建立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一年也要低于民国时期的平均死亡率。而在1969年之后,中国的死亡率就没有超过0.8%

由此可见,新中国的人口增长之所以会比民国时期高出好几倍,不是因为出生率有多大提高,而是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众所周知,死亡率降低是人民生活质量最根本的提高(活都活不了几年,又何来的好生活呢?)

回答3:

结婚生子,以传统的观念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在以前,每家每户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都觉得孩子生得越多越好,这就造成了一些老一辈的人们要抚养七八个孩子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我们国家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直到计划生育的政策推出,才控制了这种情况。了解我们国家时事政治的人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在前年开放了二胎政策,可是据统计,为何放开二胎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还在“下降”?专家是这么说的。

相关部门的专家分析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差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吃的不好或者穿的不好,而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不好的。像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健康生活,这样恶劣的环境,就导致了我们的健康受损,身体机能条件下降。再加上现在的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去酒吧或者去夜店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这种损伤睡眠又损伤的身体的生活方式在无形中降低着年轻人的生育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去生育能力,直接导致人口增长率下降。

其次,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上一代已经是天壤地别,所以大家越来越能接受丁克家庭、同性婚姻了。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孩子就可以了,而是领养还是亲生的都在其次。他们越来越看重婚后的二人世界,所以选择不生孩子或者晚生孩子。而且养育一个孩子对父母,尤其是女性青春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下面会详细讲到。

另外,女性尤其看重自己的青春,而生孩子无疑会加速自己身体的老化,原本挺拔的身材可能会因为生完孩子后,营养补充过剩而变得肥胖。身体也会出现各种斑点和不适应的状况,所以很多女性为了保持青春而避免结婚,这也导致我们国家未婚男性的比率直线增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家庭在生孩子之前一定会考虑抚养的经济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各种费用都不够,那么一定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很多工资不高的父母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同时,他们还要抚养各自家的老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加起来,两个人的压力是巨大无比的,所以家庭条件一般的人也就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

听完了专家的解释,想必大家不再好奇为什么二胎政策已经开放了两年多,但是效果一直不太显著的原因了吧。所以,我们国家的人口要实现大幅度的增长,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回答4:

低医疗条件下的生育策略与医疗条件迅速改善所导致的生育率错配。

在低医疗条件下,如果食品供给能够支撑,人类社会采取的生育策略是多生。这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因为疾病、天灾等原因,儿童夭折、成人死亡的概率很高。如果生的少了,就可能绝嗣,导致无人照顾老人,无人继承家业。通常的生育规模都是(如果其他条件允许)五六个甚至更多。

在医疗条件改善以后,儿童存活率大大上升,预期寿命大大上升,这时候还采取老的生育策略,自然会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随着医疗条件长期改善,人们又会根据这种新的常态而修正生育策略,于是生育率会逐步下降。

如果医疗条件改善是个缓慢的过程,这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医疗条件迅速改善,人均寿命跳跃式增长,如同我国在1949年后发生的那样,那么自然,旧有的生育策略不可能同步修正(这至少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只有一代人长成了,才能产生一轮新的关于生育策略的经验总结),所以在一代人左右(20-30年)的时间里,人口会有一个大爆炸。

这个情况和我国49年以后的生育率改变的情况是相符的(除了饥荒时期),当然这里面还有避孕手段的逐步普及、教育逐步普及、妇女地位上升、妇女普遍参与社会工作等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只是讲了主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1949年的“4亿人口”是民国年间人口估算,由于战乱这一统计数据并不完整。根据后来的人口普查进行反向推算,49年时可能有5亿多的人口。

回答5:

四季度GDP6.8%略超市场一致预期,但数据匹配。四季度GDP6.8%,超出6.7%的市场一致预期。但市场没有料到6.8%,并非是认为数据环比会变差,而主要是基于GDP的低弹性。从相关数据上来看,6.8%的增速基本上是匹配的。

四季度发电量是8.7%,高于三季度的8.4%和二季度的1.7%。

四季度出口是-5.2%,高于三季度的-7%和二季度的-6.4%。

四季度消费是10.6%,高于三季度的10.5%和二季度的10.2%。

四季度投资是7.98%,高于三季度的7.08%,略低于二季度的8.08%。

四季度制造业投资是6.8%,高于三季度的3.0%和二季度的1.7%。

我们属于市场上的“看高名义GDP派”,但9.9%的名义增速同样超预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指标是名义GDP,前三季度的名义GDP分别为7.1、7.3、7.8,我们本来预计四季度将在8%以上,但实际上到了9.9%。与此对应,四个季度的平减指数分别为0.4、0.5、0.7、1.2。

企业利润和利率本质上是名义GDP决定。如此高的名义GDP之下,我们不难理解无风险利率压力之大。如我们在前期报告中一再指出的,对于利率,我们要从名义增速、中美利差两个角度去理解其变化的实质,不可对重回低利率有过多期望。

不过最值得关注的指标不是GDP,而是重回11年来高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2016年人口出生率是过去15年来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过去11年以来最高。这意味着全面二胎政策正在起作用。

人口周期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1980-1987年的生育高峰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唯一的一波生育潮。80-87年出生人群在15-20岁的时期是中国出口最好的阶段,在25-28岁的时期是中国房地产最好的阶段。在这一波人口红利释放完毕后,经济就逐渐面临显著的下行压力。

2016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回升显示全面二胎政策正在发挥影响。我们估计2016年数据只是一个开始,二胎是一个社会化现象,从2016年初放开到真正产生影响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目前产科医院的高建档率还没转化为人口数据,2017年这一过程将继续升温。

这波人口周期的中长期红利(大规模)可能要到2030年之后。但短期红利(小规模)依然可以对当期经济有一定贡献。我们并不认为全面二胎所带来的生育率回升对当前阶段经济趋势增长率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从2016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一个缓步回升,按照以往经验,这波人口周期的中长期红利(大规模)可能要到2030年之后。但短期红利(小规模)依然可以对当期经济有一定贡献,比如对母婴、食品、玩具、医疗、汽车、教育等行业均会构成直接的影响。

理论上说,基于这样一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资产价格计算就应该有一个对中长期预期项的修正。

12月曾面临雾霾压力下的环保限产,几种工业品的产量回落均有行政痕迹。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6%,低于前三个月的6.1-6.2%。但考虑到12月雾霾加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均出台直接措施,钢铁、火电、焦化等多行业迎来停产限产潮,0.2个点左右的工业下行并不代表趋势变化。

从12月重要工业品数据来看,粗钢产量由之前的5个月加速变为下降,增速由上个月5%下降到3.2%,钢材更是剧烈下行至-0.2%;黑色金属冶炼的工业增加值由11月的-7%骤然下行至-13%;水泥产量由上个于的3.7%剧烈下行至-1.2%,均有明显的背离趋势突然下行的迹象。

另一个形成下拉的关键行业是汽车,汽车产量由7-9月的25%以上、10-11月的18%左右进一步下行至12%。但从绝对量来看汽车产量依然在相当高的位置,同比变低基本是由于去年同期超高的基数导致。

扣除掉环保和汽车的影响之后,工业增加值应该变化不明显。我们比较关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还在高位。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历年年末均会下行;制造业投资继续修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8.1%,较1-11月下滑了0.2个点,其中拖累因素主要是基建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在12月的放缓基本上是一个惯例。从过去20年来看,基本上FAI每年12月都会有一个回落,0.2个点的幅度差不多是近年均值。基建投资也只有2008年有过例外。这种季节性回落与政策节奏及年末的财政约束有关。

制造业投资4.2%,较上月的3.6%进一步回升。如我们前期所指出的,补库存阶段的制造业投资回升基本上是一个大概率。

房地产领域是一个亮点:销售、开工、拿地、投资均有好转,硬着陆风险进一步下降。最近几个月的房地产数据比较关键,在相对严厉的调控措施下,数据的趋势性回落并不意外,市场比较担心的是硬着陆的风险。在11月数据出来的时候,我们曾经指出回落缓于预期,硬着陆风险在下降;12月数据进一步强化的这一判断。

销售单月同比11.8%,快于11月的7.9%。同期30个大中城市的日均销售同比是-25%,弱于11月的-20%;全国数据要好于30城。这意味着随着一二线房价的高企和限购的普遍施行,部分购买力确实在转向三四线。

新开工累计同比8.1%,快于上月的7.6%。12月单月同比12.5%,快于11月的3.3%。

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6.9%,快于上月的6.5%。12月单月同比为12.1%,快于11月的5.7%。

土地购置累计同比-3.4%,较上月-4.3%进一步收窄。12月单月同比慢于11月,但明显快于三季度。实际上这一数据单月波动特别大,并不适合看单月增速。

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曾多次提出房地产小周期“供给端修复”的判断,逻辑之一是调控开始的时候各城市新房库存普遍偏低;逻辑之二是政策要抑制土地溢价率,恰恰必须推动适度增加开工和新房供给。这样一个判断在四季度基本得到了验证。

再通胀时代的消费不会太弱,但就单月看,必选消费走强可能与春节分布有关。12月消费同比增长10.9%,延续了11月以来的高位。11-12月的消费旺盛与价格贡献有关,但并非全部。从大周期上来说,2016年是再通胀期,再通胀时代的消费总归不至于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