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但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间不免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发生争执了怎么办、不会玩怎么办、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教师作为观察者,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呢?
01
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
案例一:游戏开始了,希希想去“理发店”,可理发店的人数已满了,希希急得要哭了,此时他又不想去其他区域玩,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顾客”的身份进入到理发店去游戏了。
02
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案例二:在一次搭建游戏中,嘟嘟在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长江大桥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生气,很激动,有的埋怨大宝,有的以暴力攻击大宝,教师马上说:长江大桥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桥,把大桥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03
当游戏中出现教育契机时
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随时出现学习新概念与解题方法的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除非教师能把握这些机会提出适当的问题、建议或鼓励。教师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
04
当游戏无法深入时
案例三:一天早上,老师习惯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老师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老师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有人进来,马上来了兴致,张口问怎么了,“病人”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张小纸条,于是又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医生给了一个小条,让“病人”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病人”手里,但没有说明怎么吃,“病人”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病人”:“一天一次,一次2片!”接着“病人”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既会成为幼儿自由游戏的园地,又是一个幼儿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天堂,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
05
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
案例四:在“老北京”火锅店,看着“服务员”悦悦尽职地为“顾客”们忙前忙后,教师也忍不住坐了下来。“请问您想吃点什么?”悦悦问到,并递上菜单。不一会儿,老师需要的“菜品”一切就绪,悦悦端上一口“火锅”放在桌子中间,顺手丢了两把塑料勺子在锅里,并盖上盖子。老师微笑着询问道:“服务员你为什么要放两把勺子在锅里呢?”悦悦马上开心地解释到:“那两把勺子是用来打泡沫的。”老师这才想起:对啊,火锅店里是会提供一把汤勺和一把漏勺用来打捞汤面上的泡沫呀,正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悦悦才用了两把塑料勺子来替代。“原来是这样啊,悦悦你真是一个优秀的服务员。”教师不禁伸出大拇指表扬她。
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对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些创造性的行为,老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应该介入的时候就是要和孩子一样玩耍,使他们感觉到你就是一个大朋友,和你在一起玩非常开心,也非常有安全感。
其实在创作角色的过程当中,老师创设情境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