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齐地就出教育,作为孔子之乡必不缺少文人大官。刘墉一家就是最能代表,作为山东诸城,也是算是将文学宣传到底!
其实我们说一门三公、父子同宰之前,还得说他们祖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刘墉他祖上就很阔!刘必显: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刘棨: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刘必显、刘棨这俩人分别是刘墉的曾祖父、祖父,也就是他父亲刘统勋的祖父和父亲!这个就厉害了,如果你说官一代、官二代、官三代都是靠人脉关系,那么你看这个,孙刘镮之:刘堪之子,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道光元年病逝,谥号文恭。 这是刘墉的侄子,你能说这祖祖辈辈都做官是完全靠裙带关系吗?
反正我是不认为这是靠裙带关系。我们来看一段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这说明他们家是清官,对刘墉的记载也是两袖清风。
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刘墉一家代代出大官了,“教育”!很重视教育!可以穷,可以寒酸,但是不能吝啬教育。正是这种对“教育”刻进骨子里的认知,才让刘家祖辈出高官。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当时刘家的大小官员,都是做了特别出色的政绩,也都十分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
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基本上这种当官的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所以才有这么多。
刘家祖孙三代都是清廉之官,且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刘家有14人做过知县以上官员,政绩斐然,得到百姓爱戴,为刘氏望族留下了清廉的名声,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
都说虎父无犬子,有什么样的榜样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这句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少的例子的。清朝时刘氏这个名门望族,便以数辈人的成就充分诠释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