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犯为什么秋后问斩,还必须午时三刻?

2024-12-31 22:27: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午,向来都是非常热的时候。而在古代,午时三刻,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斩首的好时候。

古代划分时间,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小时,一个小时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分钟。古代时候的午时三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中温度最高也是为特别炎热的时候。在以前的阴阳家们看来,午时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首又是一件阴气极重的事情。他们非常相信阴阳五行,所以古代人们都觉得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行刑的人是怕犯人死后会鬼魂不散,来纠缠杀他们的刽子手,闹得不得安宁,所以想用正午的阳气来镇压鬼魂的阴气,因为鬼魂害怕太阳,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平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午时三刻处斩的犯人,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所以,对那些有极大罪行的犯人来说,把行刑时间选在午时三刻是最合适的时间。当时的午时三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午十二点钟,这个时候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特别的热选在这个时候,主要想让犯人晒得意识不清醒,昏昏沉沉在这种情况下行刑,可以减轻犯人行刑时的痛苦。

古人对于行刑时间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就是秋后问斩。在古人看来,春夏是所有植物都生长的季节,秋天和冬天是万物消失的的季节,选在秋季问斩,比较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就有了秋后问斩还必须要选中午时分的说法了。

回答2:

一、秋后问斩原因:

古代司法工作者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的生死应合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处决罪犯才合天地萧杀之时。于是,秋冬时节处决罪大恶极的犯人,成为从古到今的传统,渐渐在法律条文上形成春天定罪,秋天问斩的制度。

二、午时三刻原因:

1、民间普遍认为在午时三刻阳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而处死犯人被认为是一件“阴事”。时间选午时三刻有利于旺盛的阳气冲淡阴气,驱赶邪僻之事。

2、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的盛阳之气能使鬼魂魂飞魄散,选择此时行刑,是人们意欲借最盛的阳气消灭罪大恶极的凶徒及他们的魂魄,让他们“做鬼也不得”。

扩展资料

一、刑法发展:

我国刑法成文法典源于夏朝的“禹刑”,以后各代均有刑律。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不但有了刑法,而且有了司法结构,设置了监狱,使用了刑具,并有了专门的司法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后问斩―午时三刻

回答3:

在秋冬季百姓比较闲,这个时候处斩犯人有威慑作用,午时三刻阳光最盛,阴影最短,阳气最强。此时行刑,被处决的犯人魂魄,在阳气之下,无处躲藏,会立时消散。

回答4:

秋天对应金,而金又是主肃杀的,因此就有人认为古人秋后处斩为的就是把处理人命这件事与五行对应起来,以达到天人合一。

回答5:

就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关了,秋后问斩因为看客够多、秋风萧瑟、充满杀气,所以,才会更有警戒价值,才会让人感到害怕,从而更加遵守法律和三纲五常,午时三刻是阴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