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天山-赤峰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史,是一部古亚洲洋发生与发展和古亚洲大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陆基底的形成经历了陆核—原始古陆—大陆克拉通化三个阶段。新太古代晚期大陆基底形成演化阶段,佳木斯地块麻山群变质岩系,经五台运动强烈变动,古陆核进一步固化。古元古代围绕佳木斯等陆核固结、扩大形成原始古陆,为塔里木、华北古陆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中新元古代时期,佳木斯地块出现牡丹江、依兰、太平岭三个裂陷槽,在大兴安岭、锡林浩特、北山、伊犁、中天山形成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建造。晋宁运动使原始古陆扩大和固化,形成比现今大得多的华北、塔里木古陆块。古亚洲洋在陆缘增生演化阶段,震旦纪至早中奥陶世大陆开始离散。显生宙以来固结的塔里木、华北古大陆出现边缘裂谷系,由于海底扩张,原属塔里木、华北古陆的阿尔泰、准噶尔、伊犁、中天山、锡林浩特、嫩松、佳木斯等微陆块先后与塔里木、华北大陆分离,向北漂移形成西伯利亚古陆与塔里木古陆之间广阔的古亚洲洋中大小不一的块体。自奥陶纪始,通过洋壳消减,大陆增生,逐步以地体方式分别拼合于南北两大陆边缘。经历了大陆离散、板块活动、大洋衰没几个发展阶段,在华力西晚期于中石炭至早二叠世,南北两大陆由西而东逐步碰撞于伊林哈别尔尕—西拉木伦北一线,完成了西伯利亚大陆和塔里木—华北大陆的对接,形成了统一的亚洲北大陆。
古亚洲大陆经历了基底形成和陆缘增生演化复杂过程,挤压、拉张环境交替出现,致使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天山-赤峰活动带线形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复杂,成为两大陆之间的主要褶皱造山带。在南北两大陆挟持下,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线形褶皱造山带交织镶嵌,形成亚洲北部一系列山系和大型盆地。中国大陆呈现出围绕西伯利亚陆块,西部呈北西向,东部呈北东向,中部呈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格局。位于北部属于西伯利亚板块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自北而南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和额尔齐斯-喜桂图旗华力西褶皱带,准噶尔微陆块(包括西准噶尔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准噶尔地块、博格多—哈尔里克中晚华力西陆缘增生褶皱带),锡林浩特微陆块(包括西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陆缘增生褶皱带、锡林浩特地块、哲斯敖包-乌兰浩特晚华力西陆缘增生褶皱带),嫩松-佳木斯微陆块(包括嫩松地块、伊春-延寿加里东褶皱带、佳木斯地块)。位于南部属于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天山-赤峰活动带,自北而南为伊林哈别尔尕-觉罗塔格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伊犁-伊塞克湖微陆块(包括伊犁地块、哈尔克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中天山地块,北山裂谷带,温都尔庙-西拉木伦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这些构造单元之间一般是以超岩石圈断裂或岩石圈断裂作为分界线,有些断裂长期发育,控制了构造格局的演化。区内主要断裂带有额尔齐斯-德尔布干超岩石圈断裂、克拉麦里-二连超岩石圈断裂、敦化-密山岩石圈断裂、依兰-舒兰岩石圈断裂,其中伊林哈别尔尕-西拉木伦超岩石圈断裂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缝合线。
滨太平洋特提斯活动阶段,以大陆边缘活动和陆内块断升降为特征。华力西期后,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南北向挤压,西部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块断升降,而东部卷入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北东—北北东向向洋分带的前陆坳陷带,大陆构造-岩浆“活化”带和陆缘活动带,叠置于古亚洲大陆增生带上。
早二叠世末亚洲北大陆统一后,晚二叠世—三叠纪是填平补齐时期,山区遭受强烈剥蚀,盆地迅速接受类磨拉石和湖相碎屑堆积。东部印支运动十分强烈,将东邻滨太平洋锡霍特褶皱带的晚三叠—早侏罗世洋壳片段推覆至完达山。敦化—密山断裂大幅度左旋平移,中酸性火山岩喷发,花岗岩侵位。早中三叠世有零星陆内山间断陷河湖相沙泥岩沉积,晚三叠世陆内山间断陷型河湖相砂泥岩沉积分布依然零星,吉中九台大酱缸组为陆内含煤碎屑岩沉积,在浑江有边缘海含煤碎屑岩、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夹凝灰质碎屑岩沉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中晚期,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和花岗岩侵位相伴,大型断裂和深断裂发育,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有些进一步演化为大型坳陷盆地,侏罗、白垩纪断陷盆地遍布东北亚大陆,规模较大的盆地在中国大陆东部有松辽盆地、三江盆地群、海拉尔盆地群、二连盆地群。大陆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以块断升降为特征,形成北西西向陆内断拗型盆地,早中三叠世为河湖相砂泥岩沉积,晚三叠世为河湖相含煤、油页岩砂泥岩沉积,早中侏罗世为陆内坳陷河湖相含煤砂泥岩沉积,晚侏罗世为不含煤的河湖相砂泥岩沉积,白垩纪为陆内河湖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中生代盆地继承性较好,聚煤期在晚三叠—早白垩世,规模较大的有准噶尔盆地、伊犁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巴丹吉林盆地等。
华力西期末,西伯利亚古陆与塔里木-华北古陆对接后,处于两大古陆前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天山-赤峰活动带褶皱回返,在印支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三叠纪仅有西部的准噶尔、吐哈、伊犁和东部的吉东形成断陷—坳陷盆地,沉积了陆内河湖砂泥岩,其中吉东有含煤岩系。在天山-赤峰活动带东端的吉东盆片群包括双阳、蛟河、延吉、珲春、东宁盆片,覆盖在二叠系地层之上,原型含煤盆地可能范围较大,甚至连为一体,后期改造的残留盆地(片)零落各处。在辽东隆起的浑江盆片盖盖在元古宇变质岩基底上,为海相、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
侏罗纪含煤盆地分布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有准噶尔盆地、和什托洛盖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甜水井盆地。分布于天山-赤峰活动带的有伊宁盆地、尤尔都斯盆地、焉耆盆地、库米什盆地、北山盆地群。其中位于天山褶皱带北部的准噶尔、吐-哈、三塘湖盆地受褶皱带推覆形成前陆坳陷盆地,尤尔都斯、焉耆、库米什盆地形成平行山系走向的拉张兼走滑断陷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两侧的甜水井、北山盆地具走滑挤压或拉分断陷性质。含煤岩系为水西沟群,包括下侏罗统下部八道湾组和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以及两套含煤岩系之间的三工河组非煤地层。八道湾组为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积,由砾岩、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组成。
准噶尔盆地范围较大,沉积岩相发育完好,煤层较发育,含煤岩系为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盆地周缘出露岩层不尽一致。位于其东南部的吐哈盆地,南缘缺失八道湾组含煤岩系,北缘较发育,为砾岩、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煤层。盆缘岩性较粗,向盆内变细,厚270~400 m,向西540 m,向东414 m,西部艾维尔沟一带含煤最好,达18层,厚32.2 m,一般为5~9层,厚9.8~15.4 m。西山窑组为砾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煤层,深部以细碎屑岩为主,由北向南变细,东部最厚1561 m,一般厚384~1000 m,盆地南部含煤变好,含煤26~63层,煤层厚度34.03~194.88 m,可采煤20~34层,厚31.70~173.26 m,含煤系数最高达30%。
和什托洛盖与三塘湖盆地含煤岩系水西沟群与准噶尔盆地基本一致。和什托洛盖盆地边缘厚度小,为粗碎屑岩,含煤较差,盆地腹部厚度大,以细碎屑岩为主,含煤性好。八道湾组厚372~747 m,含煤6~26层,厚4.0~48.3 m,可采煤3~20层,厚13.70~35.70 m。西山窑组厚484~1083 m,含煤10~46层,厚11.3~47.7 m,可采煤6~21层,厚7.7~34.2 m。三塘湖盆地东北部厚度小,为粗碎屑岩,含煤差,西南部厚度大,以碎屑岩为主,含煤好。八道湾组厚300~1000 m,含煤1~21层,厚2.0~50.0 m,可采煤2~14层,厚3.7~46.7 m。西山窑组厚60~1250 m,含煤1~10层,可采2~8层。伊宁盆地水西沟群,下部为砾岩、砂岩、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和煤层,厚105~890 m;上部为砂岩、砾岩、泥岩互层夹炭质页岩和煤层,厚100~300 m。盆地北缘含煤最好,14~36层,厚54.9~116.3 m,一般2~3层,厚2.4~84 m。尤尔都斯盆地水西沟组为砾岩、砂岩互层夹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厚457~563 m,含煤2~3层,厚2.6~8.4 m。
分布在天山-赤峰活动带的焉耆盆地、库米什盆地,侏罗系含煤岩系与塔里木盆地相一致,为中、下侏罗统克拉苏群,下统哈满沟组为粗砂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厚120~350 m,含煤3~11层,厚0.8~20.1 m,与下伏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假整合接触。其上中侏罗统下部塔什店组为含煤地层,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砂砾岩、炭质页岩、煤层,厚520 m,含煤9~66层,厚64.8 m。
在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以东的甜水井东盆地和天山-赤峰活动带的北山盆地群(公婆泉盆地、梧桐沟盆地)发育的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均为大山口群。大山口群原称龙凤山群,亦称沙婆尔群。其下统下部缺失,上部为芨芨沟组,中统下部沙婆泉组,上部青土井组。其岩性下部含煤,中部为暗色泥岩,上部为杂色砂、泥岩沉积,厚度大于1500 m,与下伏二叠系不整合接触。其上为沙枣河组,与上覆下白垩统赤金堡组、新民堡群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东部锡林浩特地块以北的东乌珠穆沁盆地、霍林郭勒盆地、锡林浩特盆地,含煤岩系缺失下侏罗统下部,下侏罗统上部和中侏罗统称阿拉坦合力群,下部为砂砾岩、砂岩、泥岩,厚250~420 m,不含煤;上部为泥岩、粘土岩、细砂岩夹煤层,厚260~350 m,含可采煤6~25层,厚10.7~40 m。西乌旗一带下部含4个煤组,煤层厚20.7 m,上部岩性粗,不含煤。松辽盆地以西的松辽西盆地群包括:索伦、乌兰浩特、扎鲁特、林西盆地,含煤岩系为下侏罗统红旗组,与下伏二叠系和上覆万宝组不整合接触,其上万宝组含煤层为中侏罗统下部。红旗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下部砾岩、砂岩、中酸性凝灰质砂岩,中部细砂岩、粉砂岩、煤层互层,上部粉砂岩、泥岩夹砂岩、薄煤层。分布在万宝、林西、扎鲁特一带,北部塔他营子厚100 m,南部太平川厚780 m,最厚1300 m,含煤22层,可采煤15层,单层厚1~1.5 m,最厚2.55 m。万宝组为含煤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煤性差。松辽北盆地群包括:塔河、呼玛、黑河、大杨树盆地,含煤岩系上侏罗统中部九峰山组为含煤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夹玄武岩,厚43~400 m。分布于呼玛—黑河—嫩江一带。霍拉盆含煤22层,可采煤4层,单层厚0.14~22.99 m;黑宝山、木耳气含煤15层,可采煤8层,单层厚0.18~13.12 m;大杨树含煤5层,可采煤2层,单层厚0.9~2.4 m。
松辽盆地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天山-赤峰活动带东部,跨越两个构造单元,主体位于嫩松地块之上,其上为第四纪沉积物盖覆,上覆盖层主要为晚白垩世至第三纪坳陷披覆式沉积层,其下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含煤岩系,盖覆在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及零星分布的古生界、三叠系之上。经钻探、物探证实有四条北北东走向隐伏带组成的断陷盆地群,包括嫩江—依安—齐齐哈尔—泰来—洮南—开鲁北隐伏带,拜泉—老虎岗—大庆—大同—大安—通辽—奈曼隐伏带,青冈—肇州—松原—乾安—长岭隐伏带,伊春—绥化—王府—农安—杨大城子隐伏带。侏罗、白垩纪断陷盆地含煤岩系为中侏罗统白城组,上侏罗统火石岭组,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白城组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凝灰岩,夹有薄层煤。火石岭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夹煤线。西部断陷带侏罗纪断陷盆地缺失下白垩统上覆地层。
三江盆地群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佳木斯地块上,是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上发育的燕山期含煤盆地,晚侏罗世形成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海水侵入,盆地扩展,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经期后构造变动改造,盆地分割为多个小型沉积构造盆地。侏罗纪残留盆地主要有虎林、密山、鸡西盆地。出露地层有中侏罗统裴德组,为陆相砾岩、砂岩、煤层及火山碎屑岩。上侏罗统滴道组为中粗砂岩、细砂岩、砾岩、凝灰质砂岩、炭质页岩夹薄煤层,厚0~630 m。在虎林一带侏罗系中上统称龙爪沟群,包括中统裴德组和上统上部云山组,为海陆交替相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夹煤层,局部夹流纹质角砾岩。云山等地含煤7~22层,可采煤3~4层,厚6.77 m,单层厚0.2~3.55 m,以薄煤层为主。
吉中盆地群包括双阳、辽源、桦甸盆地,位于天山-赤峰活动带东部,松辽盆地东侧。双阳盆地基底为石炭、二叠系沉积岩层及华力西期花岗岩,其上有晚三叠世大酱缸组含煤岩系。上侏罗统含煤岩系久大组为湖沼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砂岩、泥岩夹火山岩、煤层,厚50~350 m,含煤2~4层,可采煤1~2层,为厚0.8~1.0 m薄煤层。
中国大陆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布特征不仅与古生代克拉通含煤盆地有天壤之别,与三叠、侏罗纪含煤盆地亦有很大不同。白垩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北部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天山-赤峰活动带东部及华北陆块北缘,在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仅有零星分布。白垩纪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早白垩世,并以北东—北北东向断陷型式为主,有些与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相叠置,或与晚白垩世非含煤沉积盖层相叠合。除近邻完达山板片的三江盆地群和藏滇板块白垩纪盆地有海陆交替相沉积外,其它均为陆相沉积,有些盆地在含煤岩系中夹有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
海拉尔盆地群位于阿尔泰-额尔齐斯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的东部,额尔齐斯—德尔布干断裂带以北是古生代褶皱带基底上发育的燕山期沉积盆地,含煤盆地群呈北东向展布,包括满洲里、呼伦湖、克鲁伦湖盆地,额尔古纳(左)盆地,海拉尔北盆地,新宝力格东-贝尔湖隐伏带,海拉尔、牙克石盆地,伊敏-希林贝尔、红花尔吉隐伏带。盆地下部为上侏罗统兴安岭群,与下伏二叠系不整合,与上覆含煤地层为假整合。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扎赉诺尔群,分上下两个组,其上缺失上白垩统地层,被新生界沉积层覆盖。含煤岩层下部大磨拐河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厚220~1050 m,含煤5~20层,厚10~90 m,单层厚2~10 m,主煤层位于含煤段中部,厚4~30 m,最厚44.85 m。自下而上分三段,砂砾岩段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为砾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薄煤层,厚20~150 m;粉砂—泥岩段为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煤层,厚100~500 m;泥岩段为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中细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煤线,厚100~400 m。扎赉诺尔、伊敏、大雁、西胡里吐、宝日稀勒含煤较好。含煤岩系上部伊敏组为泥岩、粉砂岩、煤层夹砂岩、砂砾岩,厚300~500 m,含煤普遍,有3~4个煤组,各煤组1~5层,厚10~18 m,下部主煤层厚10~50 m。扎赉诺尔、伊敏、大雁、呼和诺尔、红花尔基含煤较好。
二连浩特盆地群包括红格尔盆地,东乌珠穆沁-二连浩特、霍林格勒-锡林浩特隐伏带,霍林格勒、巴彦花、锡林浩特盆地,达莱诺尔-苏尼特、苏尼特-乌力吉图隐伏带,武川北、武川盆地,新宝力格盆地。二连盆地群位于中蒙边界内蒙古东部,呈北东向展布,范围广阔,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东部,额尔齐斯—德尔布干断裂带以南,跨越天山-赤峰活动带和华北陆块北缘带。在二连盆地群之下有零星的侏罗系地层出露,为中下侏罗统阿拉坦合力群含煤层,其上为上侏罗统兴安岭群,与上覆含煤层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和霍林河群为主要含煤层,其上缺失上白垩统地层,被新生界沉积层所覆盖。巴彦花群分布广泛,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厚500~2000 m。分5个岩性段,含煤段位于中部,厚82~316 m,含煤多达48层,厚98.80 m。盆地群东部胜利、白青华、巴彦宝力格、吉林郭勒含煤好,有2~7个煤组,6~11层煤,多达40多层。西部含煤1~3层,可采煤1~2层,厚1.1~25.3 m。位于盆地群东端的霍林河盆地含煤岩系称霍林河群,属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厚1700 m,分6个岩性段,含煤层位于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砾岩段位于底部,为砾岩、砂砾岩、砂岩,厚225 m;下泥岩段为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砂岩,厚100~500 m;下含煤段为砂岩、煤层、泥岩、粉砂岩,含煤5组数十层,厚10~100 m,含煤段厚300~600 m;上泥岩段为粉砂岩、泥岩夹薄层油页岩,厚150~350 m;上含煤段为砂岩、粉砂岩、煤层,厚400 m,含薄层煤20多层,厚10 m,不稳定;砂泥岩段位于顶部,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厚250 m。武川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固阳组,底部为砾岩、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细砂岩,中部和上部为泥岩、页岩、油页岩夹砂岩、石膏层、钙质泥岩,中部含两层褐煤层,可采煤4~7层,最大厚5~18 m。
燕山期后,海拉尔盆地群与二连浩特盆地群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大陆构造-岩浆“活化”带,属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隆起带,早白垩世含煤岩系沉积后,隆起带区域性抬升,缺失晚白垩世沉积盖层,下白垩统地层直接为新生界沉积所覆盖,含煤岩系未被深埋,煤岩变质程度低,主要为褐煤,含煤层埋藏浅且缺少区域性盖层,对含煤岩系保存十分不利。
松辽盆地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天山-赤峰活动带的东部,盆地主体位于嫩松地块之上。印支期,地块抬升遭受剥蚀,晚三叠世局部形成山间坳陷,燕山早期仍为小型山间坳陷,形成含煤火山岩、碎屑岩堆积,中侏罗世后有一次较强烈的构造变动,晚侏罗世后是盆地发育阶段,经历了两个阶段、两个旋回。第一阶段燕山期旋回,包括晚侏罗世火石岭早期的裂陷期,早白垩世早中期沙河子—营城期的深部断陷期,早白垩世晚期登娄库期的断陷转化期,晚白垩世泉头—嫩江期的主要坳陷期和晚白垩世四方台—明水期的盆地萎缩期。第二阶段喜马拉雅期旋回,包括老第三纪古始新世早期的断陷期,渐新世—第四纪晚期的拗陷期。中生代含煤盆地主要发育在深部断陷期和早期裂陷期。白垩纪含煤盆地是继承侏罗纪断陷盆地基础上的叠合型断陷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下部沙河子组、中部营城组,盆地南部称沙海组和阜新组,在盆地周缘见有较好的含煤层,在盆地中腹埋藏深浅不一,已有油气深井钻遇该两套含煤岩系。中生代以来,松辽盆地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大陆构造—岩浆“活化”带,燕山晚期以后一直处于稳定沉降状态,是松辽—华北—江汉沉降带的组成部分,早白垩世晚期登娄库组及其后期拗陷形成的披盖式的沉积盖层,是含煤盆地保存的有利条件,对煤层气形成、演化、保存有利。
位于华北陆块北缘隆起带的松辽南盆地群,包括阜新盆地、北票-朝阳盆地、赤峰盆地,均是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白垩纪断陷盆地,其形成时代和机理与松辽深部断陷盆地相同,仅因华北陆块北缘隆起带在晚侏罗世以后抬升与褶皱,早白垩世沉积岩层剥露,对含煤岩系的保存不很有利。早白垩世含煤岩系为沙海组、阜新组,松辽盆地南缘含煤地层亦冠以同名。沙海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分三个岩性段,厚578~1370 m。下部砾岩段为厚层砾岩、粗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薄层,厚72 m;中部含煤段为粗、细、粉砂岩夹多层薄煤层及煤线,厚145 m;上部泥岩段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砂岩、砾岩薄层,厚371 m。阜新盆地含6个煤组14层,煤层薄,除一层为2~3 m外,其它均为0.8~1.2 m。赤峰盆地(平庄、元宝山)为砾岩段、泥岩段、含煤段,厚达千米,含煤段120 m,煤层薄不稳定。康平为砂岩、砂砾岩夹泥岩、粉砂岩、煤层,厚300~670 m。阜新组为含煤粗碎屑岩沉积,与沙海组整合接触,厚655~1200 m。自下而上为高德段、太平段、中间段、孙家湾段、水泉段。高德段为粉砂岩、泥岩夹含砾砂岩,上部夹2~3层薄煤层,厚20~250 m。其余四段均由含砾粗砂岩—砂岩粉砂岩互层—煤层—粉砂岩构成沉积旋回,顶部水泉段含10多层不稳定薄煤,其它三段上部均含巨厚煤层为主要含煤段。阜新盆地各段均含煤,含煤最厚10~80 m,多为大于10 m煤层。赤峰盆地平庄、元宝山含煤较好,主采煤3层,厚30~50 m,最厚100 m。
位于天山-赤峰活动带和华北陆块北缘带的冀北蒙中盆地群,包括张北、多伦西、沽源盆地及围场盆地,盆地分布虽然零星,亦属整个北东—北北东向盆地群的一部分。含煤岩系除多伦西盆地与二连盆地群巴彦花群相同外,其它盆地为青石砬组,其下为上侏罗统九佛堂组,其上为上白垩统上井子组,属陆内河湖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厚242~1000 m,含煤较差。沽源盆地含煤较好,含煤34层,厚67.23 m,主煤层厚0.84~57.73 m,均厚22.83 m。
三江侏罗、白垩纪含煤盆地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东部佳木斯地块之上,是以古陆块为基底燕山期形成的侏罗、白垩纪含煤盆地,其原型盆地被期后构造变动改造后,形成分割的鹤岗盆地、同江隐伏带、双鸭山、宝清南、七台河-密山、鸡西盆地。自侏罗纪早期至早白垩世含煤盆地经历了早期裂陷—中期扩展—晚期萎缩发展阶段。早侏罗世形成小型断陷盆地;中侏罗世裂陷扩大,形成裴德组含煤碎屑岩、火山岩沉积;晚侏罗世中期滴道期海水侵入,形成海相、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为盆地扩展期,海域扩大沉积了海相、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早白垩世城子河期海水开始退出,形成盆地主要含煤层系。早白垩世中期穆棱期,盆地萎缩海水退出,形成陆湖相含煤沉积。三江盆地群白垩纪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城子河组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厚500~1000 m。底部砾岩、粗砂岩,中部中粗砂岩、泥岩、煤层、粉砂岩,上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夹煤层,有凝灰岩夹层。含煤20~60层,单层厚0.6~1.5 m,最厚9.14 m,可采煤20~40层,厚11.07~23.13 m。由西向东含煤层数增多,煤层厚度增大。下白垩统中部为穆棱组,整合于城子河组之上,与上部桦山组不整合接触。穆棱组为陆内湖沼相含煤沉积,细砂岩、泥岩夹凝灰岩、煤层。勃利、鸡西盆地含煤较好,含煤1~17层,可采煤1~9层,厚3.78~7.77 m。下白垩统珠山组砂岩夹泥岩、炭质泥岩、薄煤层,厚930~1230 m。含薄煤20多层及煤线,可采煤2~3层,局部可采煤6~8层,厚0.3~0.8 m,单层最大厚15.1 m。早白垩世晚期桦山期,盆地沉积了火山碎屑岩及粗碎屑岩,厚500~2000 m。晚白垩世伊林期,构造活动强烈,火山喷发剧烈,为一套杂色火山岩、碎屑岩,厚200~600 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三江盆地群处于长白-诸广隆起带,燕山晚期处于区域隆起状态,盆地萎缩,沉降幅度小,沉积层厚度较薄,对含煤岩系热演化及保存都不很有利,燕山期及期后构造活动强烈,对含煤岩系保存也很不利。
吉东盆地群位于天山-赤峰活动带的东端,包括东宁、延吉、汪清、蛟河、双阳、辽源盆地,分布零星,面积狭小,亦为断陷盆地。有些盆地在白垩纪含煤岩系之下有侏罗纪或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存在,断陷盆地保存不很完整,上下盆地叠合的不很完好。各盆地岩性不一,多与靠近的盆地相似。双阳盆地靠近松辽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营城组,其下为长安组,含煤2层,单层厚1~2 m,最厚14.49 m。东宁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奶子山组。蛟河盆地含煤岩系为奶子山组,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岩性下粗上细,厚200~300 m,含薄层煤20多层,8~12层局部可采,厚9.47~43 m。上覆乌林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厚150~450 m,含不稳定局部可采煤。辽源盆地及延吉、汪清盆地含煤岩系长安组为粗碎屑岩夹细碎屑岩,厚200~900 m,下部含巨厚煤层,厚4~10 m,最厚33 m。
位于华北陆块辽东隆起带上的辽东盆地群包括抚松西盆地、新宾盆地,抚松西盆地含煤岩系为长安组,新宾盆地含煤岩系为沙海组。辽东盆地群虽然位于辽东隆起带上,但都是燕山晚期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与中国大陆东北部分布的白垩纪盆地群有着共同的成因机理和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