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海相沉积主岩型铜矿床,与红层伴生者,目前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和滇中,形成当今我国最大的铜矿带之一,康滇铜矿带。储矿地层的年代几乎全集中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只有一个矿床。
在康滇元古宇铜矿带中,已发现的与红层伴生的层控铜矿床,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在云南已发现该类铜矿床(点)225个,其中特大型和大型铜矿各1个,中型铜矿11个,小型铜矿33个(孙克祥,1990)。川西南地区已发现的矿床较少,只有小型铜矿床7处(廖文,1991)。
(二)矿床分布规律
康滇铜矿带范围广大,地质构造复杂,铜矿类型较多,但其中以与红层伴生的海相沉积(变质)岩为主岩的层控铜矿床最为重要。有关该铜矿带的区域地质及铜矿分布见图7-1。从图上看出:①铜矿带出现在古大陆边缘的冒地槽盆地中,据研究,该盆地具有大陆坳拉槽的某些特征。该坳拉槽的西界为昔格达-元谋-绿汁江大断裂,东界可能是甘洛-小江大断裂,南北长约350km,宽约110余km。②与沉积主岩有关的层控铜矿床基本上分布在各条大断裂的附近。
前几节中充分说明,康滇铜矿带上的海相沉积(变质)岩层控铜矿床,严格受各自储矿岩层位和岩性的控制,因此,矿床的分布与各储矿地层的分布是一致的,顺层找矿是第一位的。
建造反映了古构造和古气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岩石自然组合,不同的建造有不同的岩性序列。地球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铜元素的成矿,有似油田形成的某些特征,即它也需要有生、储、盖的地层结构,就形成了特殊的成矿建造类型。与红层伴生的海相沉积岩层控矿床,从下到上一般的岩性序列是:高炭质地层→紫色矿源层→灰色不纯白云岩形成的储矿层→深色泥质岩形成的盖层,在东川—易门的东川式铜矿、狮山式铜矿和烂泥坪式铜矿都有这种类似的岩性序列。这是找寻这类层控铜矿床时应注意的第二个问题,也是目前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和油气聚集类似,层控铜矿床的形成常受到背斜构造,尤其是应力集中的倾伏端的控制,如东川的落雪、因民、稀矿山等矿床,就受到四棵树-落因-九龙弧形背斜及伴生的弧形断裂的控制;易门的狮山、凤山矿床受三家厂背斜和其复背斜的控制;迤纳厂铜铁矿床也是受北东东向复背斜的控制。而汤丹矿床主要受两大断裂交会区的次级小断层和层间裂隙的控制。应该指出,背斜再配合断层的控制作用,现在尚未得到矿床地质学家的充分注意,在找矿实践中应用的不多。
(三)资源远景评估
康滇铜矿带深大断裂极为发育,震旦纪、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岩浆活动,对改造成矿是很有利的。中-新元古代大陆坳拉槽环境中形成的矿源层或贫矿层,在后期改造成矿中得到富化的东川-易门-禄武海相沉积(变质)岩铜矿田是矿带内最主要的成员。但它们仍有很大的潜力,其中东川汤丹、稀矿山深部均未封口,特别是汤丹矿床具有发展为超大型铜矿床的潜力;在落因背斜的东翼,尚有广阔的地域可寻找东川式层控铜矿。易门狮山型和凤山型铜矿床仍有广阔的远景区存在。就易门地区,七公里到一都厂、杞木塘到梅山等地带为找寻狮山型铜矿的靶区;在凤山矿深部,房子脚到阿百里地段,是找寻凤山矿的靶区。在易门地区外,南面的元江地区的铜厂冲、鸡冠山、北面禄武矿区的黑箐至旧村地段,均可作为找寻狮山型和凤山型铜矿床的远景区。稀矿山式和迤纳厂式铜铁矿床,近年来受到了重视,故发现在川西南和云南境内,南北长350km的矿带上,该类矿床均有零星出露,是康滇铜矿带中有找矿远景的铜矿类型。由于这类铜矿总伴随着赤铁矿或磁铁矿层,故首先应该在重力和磁力异常区找矿。东川地区,在落因背斜西翼的小溜口以北仍有两个近南北方向磁异常;在落因背斜东翼,与宝台断裂平行,沿着烂泥坪,有近东西向长3km的磁异常。在禄武地区,位于迤纳厂矿区东南部的刺竹箐和南部的白石岩均有磁异常区,在核桃箐铜铁矿区西南的坪地场也是一个磁异常区,这3片磁异常区是寻找迤纳厂式矿床的靶区。在易门矿区和元江矿区,首先应圈定磁、重异常区,作为找寻迤纳厂和稀矿山式铜矿床的远景区。
在川西南境内的黎溪—通安成矿区,含矿岩系完全可以和东川对比,出露面积约800km2,已发现小型矿床7处,矿(化)点数十处,是寻找东川式铜矿床,特别是稀矿山式和小溜口式铜矿床最有潜力的地区。小街-新田成矿区是东川铜矿的北延部分,含矿层位与东川一致。小街矿田的含矿层位较高,属凤山营组,矿床类型属碳酸盐岩型富铜含菱铁矿矿床,是找寻该类富铜矿床很有远景的地区之一。
除康滇铜矿带外,对我国其他地区与红层伴生的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床应给予重视。在有老红层的地区,都应开展找矿工作,如新疆地区。
参考文献
1.冉崇英,康滇地轴层控铜矿床的成矿机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36~38。
2.华仁民,论昆阳坳拉谷,地质学报,1990(4):289~301。
3.孙克祥、沈远仁、刘国庆、李志伟、潘秀英,元古宙铁铜矿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3~29。
4.阮惠础、华仁民、倪培,东川式铜矿的成因再探,地质找矿论丛,1988,3(1):9~21。
5.吴懋德、段锦荪,云南昆阳群地质,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112~140。
6.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张立生、万捷,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35。
7.杨蔚华、卢家烂、刘友梅,有机质对层控矿床的成矿作用,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8.杨蔚华、刘友梅、李林林,层控铜矿床的地球化学,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52~286。
9.邱华宁、孙大中、朱炳泉、常向阳,东川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Ⅱ.Pb-Pb、40Ar-39Ar法成矿年龄测定,地球化学,1997,26(2):39~45。
10.陈好寿、冉崇英,康滇地轴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20~75。
11.施林道、姜福芝、卢海亚、杨兵,云南易门铜矿成因新见及其找矿意义,矿床地质,1988,7(2):12~20。
12.赵秀鲲、单卫国,武定“迤纳厂组”的层位归属及其滑覆-变质,云南地质,1993,12(1):60~66。
13.高建国,易门狮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关系,云南地质,1996,15(3):257~265。
14.常向阳、朱炳泉、孙大中、邱华宁、邹日,东川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Ⅰ.地层年代与铜同位素化探应用,地球化学,1997,26(2):32~38。
15.黎功举.东川式层控铜矿床类型演化与找矿实践.地质与勘探,1978,2:28~40。
16.Bogdanov,Yu.V.,Buryanova,E.Z.,Kutyrev,E.I.,The stratifid copper deposits of the USSR,Leningrad,Nedra Press,1973,35~50.
17.Brand,R.I.,Burton,C.C.J.,Maree,S.C.and Woakes,M.E.,Mufulira,in Mendelsohn,F.,ed.,The geology of the Northern rhodesian copper-belt:London,Mcdonald,1961,411~461.
18.Brown,A.C.,Zoning in the White Pine copper deposit,Ontonogan County,Michigan:Econ.Geol.,1971,Vol.66,543~573.
19.Druzhinin,I.P.,The facies of varicoloured sediments of the Dzhekazgan Group:vlitol.Polezn,Iskop.,1963,No.1,108~124.
20.Fouquet,Y.,Stackelberg,U.V.,Charlou,J.L.,Erzinger,J.,Herzig,P.M.,Muhe,R.and Wiedcke,M.,Metallogenesis in back-Arc environments:the Zau Basin Example,Econ.Geol.,1993,Vol.88(3),2154~2181.
21.Gustafson B.L.and Williams N.,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deposits of Copper,Lead,and Zinc,Econ.Geol.,1981,75th Anniversary Vol.9,139~178.
22.Hekinian,R.,Hoffert,M.,Larqué,P.,Cheminée,J.L.,Stoffers,P.and Bideau,D.,Hydrotheremal Fe and Si oxyhydroxide deposits from south Pacific Intraplate volcanoes and East Pacific Rise axial and off-axial regions,Econ.Geol,1983,Vol.88(3),2099~2121.
23.Oreskes,N.and Einaudi,M.T.,Origin of rare earth element-enriched hematite breccias at the Olympic Dam Cu-U-Au-Ag Deposit,Roxby Downs South Australia,Econ.Geol.,1990,Vol.85,1~28.
24.Petijohn,F.J.,Potter,P.E.and Siever,R.,Sand and Sandstone,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72,618.
25.Sverjensky,D.A.,Oil field brines:Ore-forming solution,Econ.Geo1.,Vol.79,23~39.
26.Yang Weihua and Liu Youmei,Geochemistry of strata-bouynd copper deposits in Tu Guangzhi,eds.Geochemistry of strata-bound depostis in China,Science Press Beijing,China,1996,4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