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那个好就可以,主要看你喜欢那些数字,要是实在纠结的话可以选择你的幸运数字,或者选择寓意好的数字,字母就看你喜欢了。
“一”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数字。它既是所有数中最小的一个,又是其中最有包容性的一个,所有的事物后可以划归为一个整体。“一切的一,一的一切”。 传说中,天地原来是不分的,混沌一片。后来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天地就分了开来,万物也就生长起来了。这种说法反映了我们对“一”的全部看法:首先,“一”是至大无外的一个整体,是包含万物的所有。其次,所有一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组成,个体可以分到最小,直到不可分。这单个的个体也是一。 也就是说,“一”并不是单纯的“大”或“小”,而是与这两个概念相联系的。 “一”还与大同意。在纳西象形文字中,“一”的读音与“大小”的“大”同音,而由“雌”字演变而来的“大”又与作为数量单位的“双”同音。“大”的古文字形象是个具有通神意义的神秘姿态,是巫师迎神的一个展手伸足的动作,类似的姿态在我国境内的原始岩画的敬神场面中屡见不鲜,有的“大”字形的头部就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二”所具有的神秘象征意义首先反映在二元性对立的思维方法上。 由二元对立思维方法衍生出的概念有许多,如阴阳对立。白天与黑夜的对立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当原始人意识到这一点时,逐渐在周围事物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对立属性,如晴和雨、高和低、湿和干、冷和暖、雄和雌、生和死等等。在中国的象征体系中,“二”是个不祥的数字,通常和弱“阴”联系在一起。两个神或一个神的正反两面象征着两种冲突力量的对立,正如同双胞胎既代表力量,又可表示邪恶两种势力的激烈交锋一样。 “二”常被认为是基本统一体中的一种分裂,从这一点考虑,它通常饿女性本原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统一、爱、繁殖力(丰产)和生长,在创造和毁灭中更替变换。
数字“三”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作为神秘的象征。“三”在符号象征体系中,几乎不含任何反面意义,其象征意义涉及到宗教思想、传统、神等诸多领域。民间故事中有“三度走运”一说,基督三位一体的教义使得基督教唯一的真神能通过圣子与圣灵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这足以说明“三”可以取代“一”成为全能、力量和统一的象征。“三”作为神秘数字的另一个表现是它象征了传统文化的宇宙框架。数字“三”隐含了几乎关于创造力量的各个方面,如:头、脑、身体与精神,出生、生命与死亡,过去现在与将来等等。在许多宗教传统中,“三位一体”的象征各有其不同的故事与寓意。事不过三。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中国人对三似乎有一种情节,“事不过三”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三衰而竭”更是有两国交战的历史典故撑腰。 再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三是一个稳定的数字,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除了事不过三,还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其实这里的”三”都是虚指,不是指真正的三个或是三件.事不过三是指一个人他所遭遇的好事或是坏事,不会超越一定的数量,终究它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世界才会阴阳协调,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四”还是有所偏好的。传说中四个君主保护玉皇大帝这个中国传统宗教中的最高神。人们用四种护身符击退邪恶的侵袭。四艺即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四德是清廉、谦逊、责任和重礼仪;“四种高尚真理”构成佛教基石。当然,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四”都是好的。在中国民间,许多人都因“四”与“死”的发音相近,面对“四”有所忌讳,和西方社会对“十三”的忌讳是类似的。
在现实生活中“五”这个数字随处可见。人有五官,手有五指,花有五瓣之花,钱有五元、五角......。“五”这个数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极为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的神秘文化中,最重要的“五”结构就是“五行”。五行分别处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又有各自的元素和属性。这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最基本的元素结构,“五行相杂以成万物”,天地万物都在这五种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在中国文化中,“五”象征着“基本”、“基础”和“不可更改”的意思,即是五个方位的象征,也是五种元素的总称。
“六”是统一与和谐的象征,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个皇帝、中央王国的缔造者秦始皇喜欢六进制,并把他的帝国分为36个军事行省,每一个行省由一名文官和一名武官管制;秦朝之后的汉朝采用的是九进制。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数字概念是以五为基础的,但在传统上把身体分为六部分(即头、躯干、双臂、双腿),把人的情感分为六种(即愤怒、痛苦、憎恨、欢乐、欲望、爱);另外还有“六大河流”,“六国之君”等说法。 到了现代,“六”又有了新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走好运,事业顺利,“六六大顺”就具有祝福别人事业发达的意思。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或者七七四十九天顿成正果的传说。依据佛经,万物皆有七种本原生成,即地、火、水、风、空、识、根;按照佛教习惯,人死后要积淀七七四十九天;佛教寺院分为七堂,即金堂(本堂)、讲堂、塔、经藏、钟楼、僧坊、食堂;人生灾难有七种:火、水、罗刹、万杖、鬼、枷锁、怨贼;等等。在中国,“七”也带有神秘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诗;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朗织女七月七夕鹊桥相会。
“八”是宇宙调和统一的标志,世俗的观点认为,“八”是更新、重生或祈福的象征。据说,在中国,“八”现象最早出现在香港。因为“八”在粤语中读做“发”,所以,盼望发财的香港人都特别青睐“八”。
从古到今,人们都承认九是最大的数字。天地间的数字“始于一,终于九”,“至十则又为一”。“十”只不过是上位的“一”,而“九”才是0~9这个数码中的老大哥。数字“九”由神圣的数字“3”自乘得来,代表永恒与完整,并与圆圈、正方形与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密切相关。中国人认为“九”是神圣的,代表吉祥幸运的数字,因而把“九”作为规定社会律制(9种礼仪)及官方身份等级的数字。
以下有几个关于数字的例子:
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 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个钉。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叫做“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也多以“九”数计算。如康熙十三年规定: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过去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九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你喜欢的最好。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关键是你自己看着舒服就行。
A500AJ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