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一片沉重的黑色。但就是在广袤的暗夜里,也有星星点点的烛灯,微弱但清澈,让人仰望。黑夜中的人,才如此行色匆匆,一路向前。
袁文婷,26岁,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地震当时,教室里的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清丽,而瘦弱的袁文婷,一次次地把学生从三楼抱下了一楼,当她最后一次冲上三楼时,楼房完全垮塌。事后,曾经的暗恋者发帖诉说了对这个"冰冷的美人"的追思:我只恨当初没有勇气和你说上一句话……
苟晓超,毕业于西南大学,以全县第一名的公考成绩,到偏僻的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任教,今年24岁,本命年。5月12日,在他第三次冲到顶楼去救班上的孩子,教学楼的一根横梁砸了下来。事后,许多人才知道,当天,也是他刚举行完婚礼后上班的第一天。
瞿万容,21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老师,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让孩子获救。孩子的母亲跪在废墟前哭喊"瞿老师":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王周明,27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二年级老师,汤鸿,26岁,红白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老师,各自都是在救出10多名孩子后牺牲。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老师严蓉,救出13个孩子后,教学楼全部塌了下来。而她只有1岁半的女儿雯欣,成了孤儿……
本来,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他们的牺牲。"如果不去救孩子,就绝对不会牺牲。"幸存者一遍又一遍地哭诉。但是这个"如果",在袁文婷、苟晓超他们的心里,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的牺牲却隐含了一种必然性——越是有责任感的老师,在不可抗的大灾当时,他们本能守望的位置,离死神也是越近的。
长歌当哭。在大雨滂沱的初夏,他们的尸身,成了一个漫长的冰冷。他们的QQ头像,再也不会亮起。他们的唯一收成,是几行还不懂得节制的泪水。笔者意外地发现,在汶川大地震中牺牲的,年轻老师很多,而且大多是舆论中经常批判的没心没肺的"80后"——就在初夏的时节,以初夏的年龄。
师德的丢失,看来是一个伪命题。它不过是在浸淫着"教育买卖论"的功利现世,暂时蛰伏了起来。它的魂魄,一直都萦绕在上空,象古老的工匠,站在了阳光和阴影的截面上,成为一道光线的栅栏。在牧神的午后,欢快的麦田是孩子们的,而阴霾无法觊觎。最艰难的时候,它燃烧得最壮烈。
尘世中,最宝贵的是生命。谁把生命让渡给了别人,而自己化成一捧黄土?被救了的孩子,幼嫩的心里将永远记住,在尘世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在那里,令人泪流满面的高贵生命,不再如烟花一样短暂。被救了的孩子,小手牵得更紧,在无数慈航中,不会忘了有袁文婷、苟晓超老师的那一个.
情系灾区,支持重建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霎时间,四川的风景、四川人的笑脸,还有那安详安宁的生活……都在这一刻毁于一旦,只留下让人心碎的哭声、失去亲人的悲痛,还有那一具具被地震夺取宝贵生命的人……这是让多少中国人悲痛欲绝呀!党中央接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派往灾区。
不过,糟糕的交通把救援人员拒之门外,救援物资只能用空投的方式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抢救工作一时陷入僵局,这让广大民众心中不免充满了疑虑和担心。
在灾后重建时,全国人民都行动了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那些天的热门话题都是关于四川的……我也不例外,虽然我不能像叔叔阿姨那样冲到第一线去为灾区做事儿,但我可以用我的零花钱为灾区出一份力,于是,我冲回家中,拿了我存的10元捐给了灾区,虽然在大人们看来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对灾区的重建却是一份力量。我自己捐了款还不肯罢休,我动员起我的家人、我的伙伴一起为灾区重建献上自己最宝贵的一份力!!
晚上,我梦见我有了一根魔棒,我立刻飞向四川,我的魔棒一挥,就为那里的群众送去甘甜的水源和香喷喷面包,还没等群众感谢我,我的魔棒又一挥,一座座岌岌可危的房屋成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厦,那里的群众握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放下,说:“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突然听见老妈的叫声:“懒虫,快起床!”我真希望这个梦是真的,因为这样就可以为灾区奉献一点光和热呀!
每当我看见四川一座座的活动板房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无比的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用爱心搭建起来的温暖的家!最后,我祝愿灾区能够早日恢复到原来那个平静安详的大家园!!
抗震小英雄陈浩: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
12岁的陈浩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双腿和右手都打上了石膏,胸前满是心电图监护仪的胶贴,腿上的纱布还隐隐透出红红的血印。
在地震的一瞬间,陈浩推开了即将被坍塌的围墙砸到的同学,而自己被厚厚的围墙压倒,身负重伤。
5月12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玉石实验小学950余名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14时28分,陈浩的班主任黄志德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突然感觉到地面剧烈地颠簸起来。
“当时我就意识到是地震了。”黄志德立即组织学生疏散。“大家一定不要惊慌,还有黄老师在后面。”由于学校平时进行过多次演练,学生们一个班接一个班地有序疏散,很快就撤离了教学楼。
然而,就在六年级(1)班的学生全部走出教学楼时,意外却发生了。楼边升旗台旁一面两米多高、4米多宽的围墙突然垮塌,包括陈浩在内的4名学生被重重压倒在地。
“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黄老师有些哽咽。
原本跑在前面的陈浩,已经穿过了楼边的升旗台,到达了开阔的安全地带。这时候,身为班长的他习惯性地转头一望,看见一个女孩还站在升旗台旁摇摇欲坠的高墙前,他赶忙掉转身,一把把女孩推开……砖墙轰然垮塌,女孩得救了,陈浩却被掩埋在了瓦砾之中。
两个小时后,在武警消防官兵的帮助下,压在砖块下的4名学生终于被刨了出来。
被送到医院时,陈浩的右臂肱骨骨折、腰椎骨折,肺部挫伤出血,背部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12日晚,陈浩高烧近40度。昏睡中,他的双手在不停地颤抖,还一直呢喃着:“我抓住她了……”
被救的女孩,与陈浩素不相识;那面砖墙夺去的,是他3个最要好的同学的生命。
十几天过去,陈浩已经恢复清醒,但身体还非常虚弱。从陈浩的主治医师口中,记者得知,目前陈浩的伤势仍然相当严重。
虽然只有12岁,这位小小男子汉却在危难面前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勇敢。
陈浩的母亲,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十几天来一直在流泪。她告诉记者,在最初清理伤口的时候,由于伤员太多,陈浩没能用上麻药,可他愣是没有哭出一声。
父亲陈强说,陈浩一直没有跟他聊过地震时的情况,直到有一天十几位同学来到医院看望儿子,他才知道陈浩是为救人而受的伤。
“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的。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陈浩的声音断断续续,平静中流露着坚强。
身高1.7米的陈浩看上去比同龄人更成熟,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换药的时候太疼了,偷偷哭过好几次。”陈浩悄声说。
“我们都叫他小英雄!”对于陈浩舍己救人的行为,医生护士们都十分感动,他们给了陈浩这个特别的绰号。
在学校里,由于成绩优异且乐于助人,陈浩不仅担任了班里的班长,同时也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在父母眼中,陈浩是个懂事的孩子,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料理日常家务,几乎从来没有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担心过。
爱打篮球的陈浩,一直以来都很渴望能和姚明通一次电话。5月31日上午,陈浩收到了最特别的“六一”礼物:身在美国的姚明特地给陈浩打来了越洋电话。父亲陈强告诉记者,从那天起,陈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9岁半小学生从地震废墟下背出两名同学
6月10日,依然满脸稚气的林浩出现在大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镇街头。这个9岁半的小学生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勇敢,不仅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增加勇气,而且还救出两名同学。
5月12日那天,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2年级的31名学生中,仅有10人在地震后幸免于难。这10名学生中,有两人都是被同班同学林浩冒险救出的。林浩成为了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虎头虎脑的林浩,一笑还会露出小豁牙。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小林浩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到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就转身把她背出去了。背出去交给校长,校长又把她交给她的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又把另外一个男同学背出来交给校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讲述自己救人过程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小林浩在映秀留守了2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说:“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四川省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据映秀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张春东介绍,由于映秀镇在地震遭受毁灭性打击,林浩可能会转到省内其他地方继续完成学业。
12岁藏族女孩为救同学被埋废墟身亡
“女儿,你为啥子不‘自私’一下哦……”昨天上午9时,在汶川县映秀小学坍塌的教学楼废墟旁,43岁的藏族汉子邹丁望着女儿邹雯的遗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着。他的妻子任朝秀和另一位亲戚正在给邹雯的遗体换上干净衣服,邹丁80岁的老父亲也站在旁边望着孙女,流出混浊的泪水,身体止不住地抖动,口中喃喃低语,“好乖啊,老师都爱得很啊!”
县运动会100米拿了第五名
身高1.6米的藏族姑娘邹雯是映秀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也是该班的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
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邹丁和妻子赶到映秀小学,发现教学楼已经夷为平地,只剩下楼梯还突兀地立着。废墟里传来小孩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当时他们夫妇俩坚信,女儿邹雯会活着出来,“她的心一直是那么善良,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很大方,自己有啥子吃的都会分给同学吃。老师也很爱她,她经常帮着老师批改作业。在家里她也很懂事,很听话。”
邹丁回忆起女儿,滔滔不绝又痛苦不已,“她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字写得好,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诵读,班里的黑板报也是她主持办的。可以说她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她自学绘画和音乐,最爱好体育,4月底她代表学校去汶川县城参加运动会,100米和200米都拿了第五名。”女儿从小就身体好,跑得快,这也是邹丁夫妇一直坚信女儿会及时逃生的原因。
但是14日下午,人们在废墟里发现邹雯的遗体,邹丁的心,就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一下子就碎了”。
“她本来是可以活着的”
“她是他们班跑在最后面的一个,发现她时,她的手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是她在帮老师组织同学撤离。”邹丁边哭边说,“她都跑在二楼楼梯上了,要是她不帮助老师救同学,以她那么快的速度,自己一个人跑下来,肯定就不会出事啊!她本来是可以活着的,都是为了救同学啊!她的心太好,太善良了!我们平时一直教育她跟同学要和睦相处,要爱别人,只有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她要是‘自私’一回,就不会……”
最让邹丁懊悔不已的是,女儿曾经跟他说过学校教学楼是危楼,想转学,但他没有答应。“她跟我说过好几次,今年春节后她又跟我说映秀小学教学楼出现裂缝,是危房,想转学到都江堰去,但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就没有答应。她也很听话,没说什么。哪晓得会……”
昨天,邹雯的妈妈任朝秀最后一次给女儿穿上了她最喜欢的衣服——灰色长袖休闲服,蓝色长运动裤。她拿出半个月前给邹雯拍的照片,“她过12岁生日,我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没想到这却成了她的遗照。”
邹雯遗体旁,停放着数十具在地震中遇难的映秀小学师生遗体,有的遗体旁还摆放着小书包。不远处,挖掘机正在搜寻埋在废墟里的师生,校方说,还有200多人埋在下面。
为了弘扬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优秀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可贵品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园巷小学从6月17日起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系列活动。
汶川地震中,灾区少年儿童表现非凡,涌现出了一个个勇敢坚强、可敬可爱的抗震救灾少年英雄。在灾难面前,少年英雄们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团结友爱、乐观向上,感染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公园巷小学本着弘扬抗震救灾小英雄少年的优秀品质,学习抗震救灾小英雄先进事迹的目的,开展了 “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系列活动。一是通过校园广播、展板、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先进事迹;二是通过班队会课让学生讲一讲心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三是通过写一篇日记或作文抒发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四是号召学生自己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了解更多小英雄的事迹,并组织学生们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踊跃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许多同学在看到小英雄事迹的报道后,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小英雄们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
采纳后M我!
mememememeememememmemememememememem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