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位老艺术家:
王文娟以演《追鱼》、《春香传》、《红楼梦》等剧著称。
吕瑞英《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中的红娘、《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采风《碧玉簪》、《彩楼记》《盘夫索夫》
张云霞《李翠英》、《春草》、《貂蝉》。
袁雪芬 代表剧目有《香妃》、《红粉金戈》、《王昭君》、《山河恋》、《祥林嫂》、《 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施银花 代表剧目有《方玉娘祭塔》、《盘夫》、《二度梅》、《游庵认母》
戚雅仙:《玉蜻蜓》、《文姬归汉》、《玉堂春》、《血手印》、《琵琶记》、《卓文君》、《龙凤花烛》、《白蛇传》、《王老虎抢亲》
中青年演员(所列剧目为擅演剧目):
陈颖《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华怡青《风雪渔樵》
单仰萍《桐江雨》,《红楼梦》、《孟丽君》
方亚芬 《玉卿嫂》、《碧玉簪》、《梨香院》
王志萍《棒打冠珠》、《神王恋》、《孟丽君》、《皇帝与村姑》、《梁祝》
陶琪 《李清照》《莫愁女》、《侯门之女》《哑女恨》
陈辉玲《陆游与唐琬》《打金枝》《寒情》
何英《五女拜寿》《双玉蝉》《大观园》《西厢记》
李敏《盘妻索妻》中的谢云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玉蜻蜓》中的王志贞、《皇后易嫁》中的崇秀皇后、《何文秀》中的王兰英、《江姐》中的江姐
金静《祥林嫂》《血手印》
盛舒扬《千里送京娘》《梁祝》
陈飞《投江》《梁祝》《白蛇前传》
袁雪芬的祥林嫂傅全香的祝英台和王文娟的林黛玉,张云霞的貂蝉
韩再芬
韩再芬是唱黄梅戏的
越剧“四大名旦": 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
三十年代后期,越剧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三花不如一娟”。这种说法虽然不很准确,但也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三花“一娟”是发时最有影响、最引人注目的越剧女演员。“三花”,指的是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的是姚水娟。她们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拿手好戏。她们对越剧发展作出了生要的贡献。
“三花一娟”在艺术上的成长,经受了许多艰难的困苦。她们都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
三十年代初期,在嵊县、新昌一带,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子绍兴文戏”(或称为女子笃班),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翻开当年嵊县的《剡声日报》,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一方面是“女子的笃班”到处受到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观者如潮;一方面是官府到处禁戏,捉演员。直到一九三七年,报上仍有县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的笃班”的新闻。然而,女子越剧却象巨石下的幼芽,顶着重压,顽强地生长着。据一九三五年统计,当时只有四十万人口的嵊县,就有二百多个“女子的 笃戏”戏班,以此谋生的有近两万人。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罕见的。那时,这些戏班多在农村和浙东、浙北小城镇流动演出,有的戏班偶尔进入上海,也只是在茶楼。旅馆演唱。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还有一部分女演员参加进男班,进行男女混演,如上海的小白玉梅,还有屠杏花等。
从一九三八年起,“女子绍兴文戏”戏班接踵拥入上海。这是因为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浙江,乡间很不安定,许多戏班到上海来谋出路;而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也到上海躲避战乱,这又为越剧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在上海,各戏班的女演员从多广大吸收营养,又互相竞争,艺术上提高较快。从一九三八年七月起,“女子绍兴文戏”开始称为“女子越剧”,逐渐取代了男班,进入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三花一娟”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成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