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注释】①洛浦尘:指洛水。曹植《洛神赋》中说:“陵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说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就像走在路面上腾起细细的尘埃一样。②锦袍:和下文的“谪仙”意思一样,都指李白。《新唐书李白》:“白浮游四方,尝乘月……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③携壶:这里是携带酒壶的意思,也是一种容器的名称。一般指行医。④藉草:坐卧在草垫上。藉:垫衬。⑤天真:这里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⑥轻黄:这里是鹅黄,淡黄的意思。⑦松黄汤:一种药剂。清"顾元交《本草汇笺》:‘松黄即花上黄粉,有除风止血之能。”⑧万家春:苏轼为自己亲手酿造的酒取的名字。⑨野梅新:岭南梅花有的开花很早,大概在农历十一月左右就绽放。
【鉴赏】
全词清新秀丽,想象丰富,表现了词人寄情山水,纵情畅饮的闲适,自然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借酒排愁的苦闷。
小序主要介绍了时间、同游者、游览的经历及饮酒时的场面,特别提到了喝松黄汤、饮“万家春”酒的细节,富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上片前两句“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当时作者与游伴同坐在松树之下,望着奔流的江水,忽然想起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女神步履轻盈地在水面飘行的样子,又想起自称“谪仙人”的李白身着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心中无比神往,但又无法真正的见到,顿生遗憾。“携酒藉草亦天真。”看看自己,带着酒壶,随意地坐在草垫上,不受礼俗拘束,也很自由,很美好。
下片“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写的是松黄汤和“万家春”酒。松黄汤里的松花粉颗粒如淡黄的玉粉,营养丰富,使人益寿延年;自己亲自酿造并自己命名的“万家春”酒,芳香浓郁,酒质如雪花在浮动。作者一身轻松,面对着美景、美食、美酒,开怀畅饮,乐在其中。“醉归江路野梅新。”喝得尽兴,顺着江路醉醺醺地回返,忽看到有几枝野梅在路边刚刚绽放,可以想象,心中是何等的惬意和喜悦。
这首小词从想象引发,表达了对自由美好飘逸境界的向往和羡慕,也对自己闲适自由的生活感到满意,忘情于自然,忘情于美酒,实际上是排遣被贬后的郁闷。全词格调清雅,飘逸俊秀,清新自然而又稳健洒脱,展示了作者后期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59岁。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旧党要员处置,贬苏轼知定州。就任落两职,追一官,贬知英州(今广东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苏轼十月三日到惠州,寓居嘉佑寺,当月十二日,与幼子苏过同游白水佛迹,浴于汤池。十月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覃汲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词。
●元佑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你能作诗耶!这真是诗家的语言啊。”遂相召,与二欧饮,并作《减字木兰词》云:“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丛话》前四十)
●苏东坡躬耕之地,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苏东坡当时是真正耕做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浣溪沙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注释】①洛浦尘:指洛水。曹植《洛神赋》中说:“陵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说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就像走在路面上腾起细细的尘埃一样。②锦袍:和下文的“谪仙”意思一样,都指李白。《新唐书李白》:“白浮游四方,尝乘月……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③携壶:这里是携带酒壶的意思,也是一种容器的名称。一般指行医。④藉草:坐卧在草垫上。藉:垫衬。⑤天真:这里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⑥轻黄:这里是鹅黄,淡黄的意思。⑦松黄汤:一种药剂。清"顾元交《本草汇笺》:‘松黄即花上黄粉,有除风止血之能。”⑧万家春:苏轼为自己亲手酿造的酒取的名字。⑨野梅新:岭南梅花有的开花很早,大概在农历十一月左右就绽放。
【鉴赏】
全词清新秀丽,想象丰富,表现了词人寄情山水,纵情畅饮的闲适,自然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借酒排愁的苦闷。
小序主要介绍了时间、同游者、游览的经历及饮酒时的场面,特别提到了喝松黄汤、饮“万家春”酒的细节,富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上片前两句“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当时作者与游伴同坐在松树之下,望着奔流的江水,忽然想起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女神步履轻盈地在水面飘行的样子,又想起自称“谪仙人”的李白身着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心中无比神往,但又无法真正的见到,顿生遗憾。“携酒藉草亦天真。”看看自己,带着酒壶,随意地坐在草垫上,不受礼俗拘束,也很自由,很美好。
下片“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写的是松黄汤和“万家春”酒。松黄汤里的松花粉颗粒如淡黄的玉粉,营养丰富,使人益寿延年;自己亲自酿造并自己命名的“万家春”酒,芳香浓郁,酒质如雪花在浮动。作者一身轻松,面对着美景、美食、美酒,开怀畅饮,乐在其中。“醉归江路野梅新。”喝得尽兴,顺着江路醉醺醺地回返,忽看到有几枝野梅在路边刚刚绽放,可以想象,心中是何等的惬意和喜悦。
这首小词从想象引发,表达了对自由美好飘逸境界的向往和羡慕,也对自己闲适自由的生活感到满意,忘情于自然,忘情于美酒,实际上是排遣被贬后的郁闷。全词格调清雅,飘逸俊秀,清新自然而又稳健洒脱,展示了作者后期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59岁。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旧党要员处置,贬苏轼知定州。就任落两职,追一官,贬知英州(今广东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苏轼十月三日到惠州,寓居嘉佑寺,当月十二日,与幼子苏过同游白水佛迹,浴于汤池。十月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覃汲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词。
●元佑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你能作诗耶!这真是诗家的语言啊。”遂相召,与二欧饮,并作《减字木兰词》云:“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丛话》前四十)
●苏东坡躬耕之地,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苏东坡当时是真正耕做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全词清新秀丽,想象丰富,表现了词人寄情山水,纵情畅饮的闲适,自然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借酒排愁的苦闷。
小序主要介绍了时间、同游者、游览的经历及饮酒时的场面,特别提到了喝松黄汤、饮“万家春”酒的细节,富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上片前两句“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当时作者与游伴同坐在松树之下,望着奔流的江水,忽然想起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女神步履轻盈地在水面飘行的样子,又想起自称“谪仙人”的李白身着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心中无比神往,但又无法真正的见到,顿生遗憾。“携酒藉草亦天真。”看看自己,带着酒壶,随意地坐在草垫上,不受礼俗拘束,也很自由,很美好。
下片“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写的是松黄汤和“万家春”酒。松黄汤里的松花粉颗粒如淡黄的玉粉,营养丰富,使人益寿延年;自己亲自酿造并自己命名的“万家春”酒,芳香浓郁,酒质如雪花在浮动。作者一身轻松,面对着美景、美食、美酒,开怀畅饮,乐在其中。“醉归江路野梅新。”喝得尽兴,顺着江路醉醺醺地回返,忽看到有几枝野梅在路边刚刚绽放,可以想象,心中是何等的惬意和喜悦。
这首小词从想象引发,表达了对自由美好飘逸境界的向往和羡慕,也对自己闲适自由的生活感到满意,忘情于自然,忘情于美酒,实际上是排遣被贬后的郁闷。全词格调清雅,飘逸俊秀,清新自然而又稳健洒脱,展示了作者后期的创作风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注释】①洛浦尘:指洛水。曹植《洛神赋》中说:“陵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说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就像走在路面上腾起细细的尘埃一样。②锦袍:和下文的“谪仙”意思一样,都指李白。《新唐书李白》:“白浮游四方,尝乘月……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③携壶:这里是携带酒壶的意思,也是一种容器的名称。一般指行医。④藉草:坐卧在草垫上。藉:垫衬。⑤天真:这里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⑥轻黄:这里是鹅黄,淡黄的意思。⑦松黄汤:一种药剂。清"顾元交《本草汇笺》:‘松黄即花上黄粉,有除风止血之能。”⑧万家春:苏轼为自己亲手酿造的酒取的名字。⑨野梅新:岭南梅花有的开花很早,大概在农历十一月左右就绽放。
【鉴赏】
全词清新秀丽,想象丰富,表现了词人寄情山水,纵情畅饮的闲适,自然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借酒排愁的苦闷。
小序主要介绍了时间、同游者、游览的经历及饮酒时的场面,特别提到了喝松黄汤、饮“万家春”酒的细节,富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上片前两句“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当时作者与游伴同坐在松树之下,望着奔流的江水,忽然想起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女神步履轻盈地在水面飘行的样子,又想起自称“谪仙人”的李白身着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心中无比神往,但又无法真正的见到,顿生遗憾。“携酒藉草亦天真。”看看自己,带着酒壶,随意地坐在草垫上,不受礼俗拘束,也很自由,很美好。
下片“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写的是松黄汤和“万家春”酒。松黄汤里的松花粉颗粒如淡黄的玉粉,营养丰富,使人益寿延年;自己亲自酿造并自己命名的“万家春”酒,芳香浓郁,酒质如雪花在浮动。作者一身轻松,面对着美景、美食、美酒,开怀畅饮,乐在其中。“醉归江路野梅新。”喝得尽兴,顺着江路醉醺醺地回返,忽看到有几枝野梅在路边刚刚绽放,可以想象,心中是何等的惬意和喜悦。
这首小词从想象引发,表达了对自由美好飘逸境界的向往和羡慕,也对自己闲适自由的生活感到满意,忘情于自然,忘情于美酒,实际上是排遣被贬后的郁闷。全词格调清雅,飘逸俊秀,清新自然而又稳健洒脱,展示了作者后期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59岁。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旧党要员处置,贬苏轼知定州。就任落两职,追一官,贬知英州(今广东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苏轼十月三日到惠州,寓居嘉佑寺,当月十二日,与幼子苏过同游白水佛迹,浴于汤池。十月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覃汲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词。
●元佑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你能作诗耶!这真是诗家的语言啊。”遂相召,与二欧饮,并作《减字木兰词》云:“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丛话》前四十)
●苏东坡躬耕之地,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苏东坡当时是真正耕做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给我分吧 我打字手都酸了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