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现在,才能解释过去。
历史意识的重心永远在当代。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时候,他表达出来的正是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
当一个研究者还没有对当代生活的本质加以把握之前,就匆匆忙忙地扑向过去,试图对历史资料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注定是失败的,因为确定某个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和历史经验是否有意义,其判断标准就隐藏在当代的思想意识和客观的价值观念中。
对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这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不预先确定客观的价值坐标,又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呢?显然,这里说的客观的价值坐标正来自自觉的历史意识。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一旦编导们确立了自觉的历史意识,新的、无限丰富的历史素材将在他们的眼前展现出来。事实上,许多具有民间思想倾向的作品,如诗经、汉诗十九首、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和戏曲等,蕴含着与当今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价值导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念,为什么编导们不去发掘并加工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素材呢?无论是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冯小刚导演的《夜宴》,还是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因为他们很少顾及作品所载之“道”究竟是什么,这个“道”究竟是否与当代社会的客观价值导向相切合?如果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中,那么,他们就像卡夫卡笔下的那个土地测量员,永远只能围绕着“历史”这个城堡兜圈子,却不可能真正地进入这个城堡之中。
自觉地把当代生活中的本质性的价值导向带入到对历史的解读中去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必须维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即不应该用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去改铸古代人的历史事实,甚至粗暴地把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到古代人的身上。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在强调自觉地贯彻历史意识的同时,也告诫我们:“但是,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人们认识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税等等。但是不应当把它们等同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地租”是当代资产阶级社会采用的经济形式,而“代役租”和“什一税”则是古代社会采用的经济形式。尽管认识“地租”这种当代的经济形式有助于理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代役租”和“什一税”这样的经济形式,但决不应该犯如下的错误,即把“地租”与“代役租”和“什一税”简单地等同起来。
无庸讳言,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既肯定了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又严格地划定了历史意识起作用的界限和范围,即历史意识是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承认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历史意识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而历史意识的活力正是通过对这种真实性和差异性的充分尊重而显现出来的。事实上,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合理地理解并解释历史,才不会与历史的本质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