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课,是每一位刚踏进教师行业新手必须过的一关,他对于每一位新老师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影响和你以后教学的生涯。
新老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的生力军,肩负着学校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任,未了提高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一般学校都会开展新进教师汇报课活动。
如何上好汇报课
1、首先,必须备好课,备学生,备教材,预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而且你得开好头,开头的一些引入的话一定要记清楚,要简练。
2、讲话一定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要适中,太快了,学生跟不上,太慢了,进度赶不上,所以语速非常重要。
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练,明了,要精确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严格的遵守教材的编排,教材上出现的知识点、例题、思考、图形、联系等,尽可能的全部呈现出来。
3、教学思路要清晰,程序要完整,板书一定要写,而且要整齐,公正、清晰,明了。
4、最好提前备好,可以找其他老师先听一下,给你一些建议,毕竟旁观者清。
5、学生配合也非常重要,有时候同样一节课,两个班上效果明显不一样。
可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完践,善于创新。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一节成功的课,是老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促成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扩展资料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
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
你上的汇报课带有表演性质,除了要熟悉教材内容、熟悉学生特点等,教学设计中应强调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以下教案仅供参考。
庖丁解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一)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正音正形。
踦y!
砉hu1
騞hu#
郤x@
窾ku3n
綮q@ng
硎x0ng
謋hu^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庄子·养生主》全文及其思想。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得养生焉。”(略)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也。”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惊奇地问:“这是什么人呀?怎么一只脚呢?是天生就这样呢,还是人为而这样呢?”(接着,他又自言自语地)说:“生下来就这样,并不是人为而这样的。天生下来就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是(上天)赋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译文】
草泽里的野鸡,走十步啄一口食,走百步饮一口水,可是它并不祈求被养在笼子里。(那样),精神虽然旺盛,但它并不自在。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嚎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问道:“他不是你的朋友吗?”回答说:“是。”(弟子又)问:“那么,这样吊唁,可以吗?”秦失说:“可以。原来,我以为他是个至人,现在才知道他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的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的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人们哭他时这样悲哀,一定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这是逃避自然而违背实情,忘记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的长短,古时候称这为逃避自然的刑法。应该生时,老聃应时而生;应该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感情就不能侵入我们心中,古时候称这种态度为自然地解除倒悬。”
油脂作为燃烧物可以穷尽,然而火焰却传续下去,不知道它有穷尽的时候。
《养生主》的思想:
参阅《庄子·养生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论点在第一段,即“缘督以为经”。作者先说明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情况,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又指出人生应持有的态度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在庄子看来,“近名”与“近刑”是同样危险的。提出“缘督以为经”这一论点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牛,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缘督以为经”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
(四)课文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着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唰唰唰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不是整个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依照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可是刀口还是如同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可是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难下手,小心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动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参考资料:http://www.syfls.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68
简介
汇报课,是每一位刚踏进教师行业新手必须过的一关,他对于每一位新老师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影响和你以后教学的生涯。
如何上好汇报课
1)首先,必须备好课,备学生,备教材,预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而且的决定开头很重要,对于新手,第一次上讲台,而且下面又有很多同行甚至校长和学校的各位领导,紧张是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你的开好头,开头的一些引入的话一定要记清楚,要简练,其实你可以背下来,紧张就那么一两分钟,过去就好了,要是开头紧张了,就打乱了你的思维,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觉得开头很重要。
2)讲话一定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不要重复啰嗦,不要说多余的话,语速要适中,太快了,学生跟不上,太慢了,进度赶不上,所以语速非常重要。不要面面俱到,严格的遵守教材的编排,教材上出现的知识点、例题、思考、图形、联系等,尽可能的全部呈现出来。
3)思路要清晰,程序要完整,师生互动,简练结合,板演等,板书一定要写,而且要整齐,公正、清晰,明了,一般来说最好是分成三部分:最左边的写概念、公式之类的,比较专业理论的东西,中间一般写例题;最右边留一些随便写个什么或者是学生练习的地方。
4)还有就是最好是提前备好,找一起的其他老师先听一下,给你一些建议,毕竟旁观者清。其实一堂好的成功的汇报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学生配合也非常重要,有时候同样一节课,两个班上效果明显不一样,所以,要让学生提前预先,回答问题一定要积极主动。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一节成功的课,是老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促成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说起来容易,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