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课前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有利于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预习更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生物教学中,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反正老师不看的,反正随便做做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有关的诗词、谜语渲染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走进熟悉的大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例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很快猜出谜底——花生,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花生(果实)是怎样形成的?麻屋子、红账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它们由花的哪一结构发育而来?”。在讲《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通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首诗导入,让学生回忆曾经熟悉的情景,并思考“青草池塘处处蛙”这种现象为什么很少见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在生活当中看到了哪些伤害、捕捉青蛙的不良行为?应该怎样做?这样,既起到了环保教育的作用,又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做了铺垫。
三、运用新奇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越浓,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那么,学习便成为孩子们的内在需求,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如,学习《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节,讲到了各种无机盐的缺乏症及维生素的功能与缺乏症。于是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活动,由一学生说出自己的主要病症,由其他学生当“医生”进行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效果非常好。又如,讲《陆地生活的动物》时,教师出示“陆地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图片,设计了《我是xx》游戏,要求学生看到图片后,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动物的栖息环境、运动方式、食性及特征。通过扮演动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