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为什么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理论 为什么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2024-11-15 19:18: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文学创造追求的是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标准,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真”是基础,“美”是手段,“善”是灵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大淖记事》,作者汪曾祺,该作品在1981年2月4日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因故事新奇、立意新奇、写法新奇而获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此该作品名声大噪,好评如潮。小说以清新自然而又韵味悠长的笔调描写了大淖一个叫巧云的姑娘和一个叫十一子的小锡匠经历种种磨难而最终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作品不重情节而重意境的塑造,通过散淡的语言很好地阐释了人性的和谐、人情的和谐,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我们将结合文学创造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

一、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艺术中的“真”指的是艺术的真实性,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①所以艺术的真并不是完完整整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和感悟,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带有主观性的。
作品《大淖记事》中,作者以平静、柔和的语言讲诉了一个团圆的爱情故事。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描绘的生活、风俗、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判断标准与现实社会完全不一样,在作品里,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没有男权主义的压制,女人没有被强行加上的妻性,拥有开放的性观念,“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只有与之俱来的母性和女性。生活古朴单纯,无拘无束。“和街里人不一样。”这一故事背景的塑造完全颠覆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乍一看,觉得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汪曾祺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熏陶的作家,他十分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至于他的作品充满了地道中国味的审美风格,他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风习俗中发掘的,汪曾祺先生借此传达自己对悠久中国文化和自由人生境界的理解。②这样一来,这一背景的塑造又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其实,我们可以从作者散漫、随意点缀的文笔中看出作者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以及对率真健康的人性、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又具有人类情感追求的共性。

二、关于文学中的善
在善方面,“善”指的是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文学本身的善的价值不是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文学作品在描写善恶的时候所体现出的伦理判断,以及它所激发的感情符合善良的人性。“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③作者关于善的认识会浸透在所叙述的语言中,从而体现出作者本人对善的态度。
在作品中,作者一直保持着以一种淡定优雅的文字记录发生在大淖,发生在巧云和十一子身上的故事,看似保持这一种于己无关的态度,比如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乘某个黑夜玷污了巧云,“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拨开了巧云家的门。”十一子被打成重伤,“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带有悲壮色彩的锡匠大游行等令人焦心的情节都被作者以淡淡的墨水淡淡地描写。令我们好像看不清作者的善恶立场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十一子受伤后巧云的悉心照料,乡亲们关心十一子和巧云,锡匠是为正义而游行,刘号长终于受到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美好结局。这样的情节发展在符合了大众对善的认知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渴求。这样,作者扬善惩恶的立场就鲜明地摆出来了,汪曾祺先生有意将自己的立场在作品中隐藏起来,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三、关于文学中的美
“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既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也指作品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同时,美不仅仅是指对美的确证,还应包括对丑的否定、摒弃。“我认为审美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就表现为一种生动的气韵”④美是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观念或范型。关于美的审视会因个人意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应该是一个社会群体最悠久、最深厚额审美情趣。
作品《大淖记事》给我们带来了十分唯美的感受,大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美的追求。
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该作品的语言文字上。只是静静地看着《大淖记事》中如行云流水的文字,不必急着对其内容多做思考,我们就已经是在享受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了。那言语那文字,一个个拆开来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好像只有他才能把这些文字连串得如此流畅自然唯美。评论家凌宇十分推崇地说:“读作者的小说,你会为他的文字的魔力所倾倒。句子短峭,很朴实,像在水里洗过,新鲜、纯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每句拆开来,实在很平常,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也没有格言的锻炼。但合起来,却神气全出。一句句向前推移,意象一层层荡漾开去,构成形象鲜明神气凸现的意境。”散漫、随意、清新脱俗,任何优美的字眼用在该作品上都不为过。“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散漫之中、挥笔之间轻松地为我们创造了空彻澄清的意境,而我们沉浸在这样的美里却仍浑然不知。他,汪曾祺就有这样的本事。
在内容方面,他笔下的一切都是美的。
首先景色是优美的。“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这些诗意化了的文字就像给我们描绘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令人心向之。
其次,人物是优美的:“挑夫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换肩时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幅担子就同时由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一二十个头戴花草装饰的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就连小孩子站在码头上一齐撒尿,人家墙上贴着的黑黄色的牛屎粑粑,也都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美的景观。这样的画面是让人心情趋于平静、心灵得到安慰的。那可是美啊!它就是美啊!
再次,人情也是美的。“因为是在客边,对人很和气,凡事忍让,所以这一带平常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生活在大淖的人们,自给自足,保持着至真至纯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样美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羡慕不已。这也许也是我们每次在梦回酒醒之际的渴望吧!

四、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真善美的统一的每一部作品都企图达到的最高目标。“崇真、扬善、赞美是所有艺术创造哲学义理指向的最高审美原则的概括。” ⑤
该作品在极力表现作品充满人性美的时候使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巧云喂着十一子尿碱汤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为了爱人而挨打,十一子自认为"我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由作者以淡淡的语调娓娓地叙来,从而笼罩上了一种素朴清雅的优美,却是那么的让人感动!这两个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让人想要掉眼泪。这份真挚的美里面,包含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是作品对真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这便是对美的追求。
小说《大淖记事》讲诉的是一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并不急着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在对周围风土人情的不断解说和对人物性格的继续塑造中完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使命。“然而这些平淡的情节,普通的景物却能吸引住读者。吸引住读者的是在平淡的情节下表现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美,是通过普通的景物反映出的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人物形象的美在于他所表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作家的透视力是作家的思想与直接的一种结合。”⑥汪曾祺是一个睿智的老者,以散淡的文风契合日常生活的平淡、偶然、细碎、零乱。汪曾祺更是一个执著“诗人”,将诗的意识引入小说创作,显示出超越庸常生活,走向艺术化境的不懈追求。他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抒发了自由的艺术精神,平等对话的人生态度,博爱式的世俗关怀。他关注世俗的本真和趣味,批判世俗的市侩和庸俗;他赞美民间的劳作和真爱,鞭挞礼教的压抑与罪恶;以诗意之“美”言说生活之“真”与道德至“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创作风格。

回答2:

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美的东西必然是真的而非虚假的,美的东西也必然是向善的而是趋恶的。同样,善的东西也必然是美的和真的。但在文学史上,也出现过不少片面强调其中一种或两种价值的观点。儒家的“尽善尽美”说,提倡的只是善与美的统一;白居易所说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仅注意到文学之善的一种形式一社会政治功用;晚明思想家李赞提出的远高于于“真”和“美”,认为“‘善’是我们生活中永久的、最高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论中,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被真正统一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