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是怎么死的,死因是什么?

2024-12-19 21:37: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

魏元帝于公元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拓展资料:

以下是对司马昭的历史评价。

房玄龄:“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赞曰:“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习凿齿:“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而未及安坐,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

回答2: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中写道: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尊为晋王,有大臣向他报祥瑞,司马昭乐极生悲,心中激动,结果发生了中风,第二天就病危身亡了。可见,司马昭是“中风”而死,并不是司马炎害死他。

司马昭被尊为晋王后,虽然曹奂是皇帝,但是曹魏的政务都由司马氏掌握,“时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政皆由司马氏,不敢不从”。司马昭将司马炎立为晋王世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一天,有大臣向司马昭汇报称,襄武县出现了祥瑞,“天下换主,立见太平。”预示着司马氏将要成为天子了,大臣向司马昭建议:“此乃殿下之瑞也。殿下可戴十二旒冠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备六马,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这就是要逼着曹奂禅位给司马昭。司马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样、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中风不语、不能言等,均为中风的表现。司马昭位居高位,养尊处优,膏粱厚味,脂质堆积,动脉硬化,加之灭蜀有功,尊为晋王,心中暗喜,兴奋性增加,致使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正所谓“乐极生悲”是也。

“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邪气藏府病形》等篇。中风又称“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嘴斜,半身不遂,言语不能等症。中医学又按中风的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司马昭中风当天不能语,第二天虽然病危,却能用手指太子司马炎,说明司马昭临死前神志仍然清醒。正是中风由轻而重、由中经络到中腑脏的表现。司马昭中风而死,时年只有54岁。

回答3:

司马昭是公园265年9月6日,病死的。享年54岁。具体死因,历史上没有提及,有人认为是中风,也有人认为是死于政治谋杀。

《晋书》记载:“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未提及死因。

拓展资料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司马昭生前,留下了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想要篡位的打算,连过路的人都知道。

回答4:

据古文记载,司马昭是中风猝死的。具体见下文: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关于司马昭的历史评价:

1、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晋书》房玄龄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国志·魏书四》曹髦

回答5:

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享年五十四岁。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数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