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它属于什么范畴?

2024-11-25 00:15:5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提到天人合一四个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国的道教。其实,关于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不仅仅只是在道教当中有所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大的教派,学派都有类似的思想,只不过说在说法上有所不同。同时,天人合一当中的天字所指代的也不是人们狭义上理解的头顶上那一片青天的天。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天,指代的是真理,是法则,指代的是大自然当中的自然。

01、天人合一,讲究的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状态。

很多人提到天人合一四个字,首先想到的是某种思想,在思想上让人们去回归本真,去切和自然,但是从实际上来出发,天人合一追求的更是一种状态,不仅仅只是在思想上的追求。其目的是想要让状态达到思想上的想法。仅仅只是思想上想要切合大道,想要回归本真是不够的。只有从现实当中,从自身出发,让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顺应自然,能够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而不是说只是在思想上的追求。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思想上来看,天人合一的思想讲究的是在人类生活的过程当中,人类的成长过程当中,其生理表现以及其社会的政治表现,以及社会的自然表现要与大自然相呼应,不能够违背而行之。在当代,对于天人合一这种思想的阐述是认为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能够理解生命的真谛,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和平美好的共同相处,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

02、说法不同却遍地开花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道教,想到的是老子,但是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最早有关于这一思想记载的并不是道家学说,而是儒家学说。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不仅如此,到了汉朝时期,董仲舒也曾经提出过这类的思想,并且将其命名为天人感应之说。可以说天人合一这一类的思想,在儒释道三家当中都有着各自的阐述。虽然说各有不同,但是其追求的都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思想当中,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其实就是一句话:万物与我为一。这既是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境界。这种思想,这种境界追求的是人将自己的天性释放出来,去重新回归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饱经世俗的污浊之后,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够仍然保持住本心,能够不违背天意而行,能够顺应自然的发展而行。

当然,虽然说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是由古时传下来的思想,但是在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人们追求环境美好的今天,更加提倡人与环境,人与地球,共同美好生存的观念。

回答2: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
  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回答3:

      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的“高人”“大师”们有两个名词笑话,一是灵修,它在汉语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对帝王的尊称,后来也有人用来称呼有道德人以及神灵。大师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此处就不谈了。别外一个词汇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天人合一了,大师们可能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书籍都没看过,估计看了点修真小说,于是乎搞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问题是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境界。

     简单来说,在古人的认知里天人本来合一无二,人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衰败,如果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读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谈治国,故强调王者的作用。因此书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绵两千年国策之书,形成了我们今日诸多习俗观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就是在说芸芸众生脱离自然,脱离天地,但问题是就算你飞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规律的限制,为一方天地的一分子。故曰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分子。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

     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如前几年的2012末日预言,中国的野心家宣传的前兆多是天变。

     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力,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回答4: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有分歧。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但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却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中国的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的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全息宇宙观”的真谛。

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类,就是我们自己。合一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互相感应,阴阳激荡,合发共振,浑化一体,和合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人天关系普遍联系整体观念的哲学凝炼。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说,宇宙是一个与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关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缩影的“小我”。那么天又是如何影响人的?这就是宇宙螺旋场全息气场。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人,又有了科学诸解释。

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天人合一”,最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人和环境的合一。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人。所以,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从属这个世界的,人要顺服这个世界,要敬畏这个世界。天上打雷闪电,造成山林大火,把人类从大山里赶出来,使人吃到了熟的食物。人必须要依靠山河湖海,和大地的馈赠。古人认为,人必须护卫环境,就和护卫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个思想无比朴素,又无比睿智。

2、天理和人理的合一。孔子在《易传》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最好的天理和人理的有机统一。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理,即是“仁”与“人”的统一,人只要能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也就与天理相通,融为一体了。

3、天道和人道的合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因为无私,成就了它的伟大。人道只有无私,社会才能和谐美满。人类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一意孤行,不能不可一世。人类必须要敬畏道,要爱护自然,要克制不断膨胀的私欲。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回答5:

如果有人问,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级的智慧是什么,我的答案一定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个词听起来的很玄妙,但说到底,道理都是很浅显的。

古老的华夏族人在长期的观察天地自然运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通的规律,于是他们按照这些规律来指导自己族人,从而更有利于种植采集、养身治病、征战防守、统治人民等等。古代的思想家将人们观察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称之为“天人合一”。

有历史记载最早的观察和利用规律的人应该是伏羲,他的最大功劳之一是发明的“八卦”。什么是八卦呢?根据孔子后人所做《易传》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八卦是从太极演变而成。而太极这个概念的发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天人合一”、“太极”这两个词都是庄子发明的。但是对于太极描述更准确地,我认为反而是清代的太极拳大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我理解为,天地还未出现之时的混沌状态称之为“无极”,在混沌之中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对立面,前后、明暗、刚柔、动静、阴阳、强弱等等,这就是太极。

大概从这里开始,华夏族的大佬已经很明确的发现,这个宇宙充满了矛盾与对立,有正必有反、有前必有后,有生必有死,有强必有弱,所以他们试图从这种二元对立中认知宇宙、认识自然,认知自己。于是接下来彼此两两组合,推演到四象,继而八卦,到了周文王姬昌做《易》的时候,就推演到了六十四卦了。于是这个世界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被人们在逻辑上推演出来了。

那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古人是如何观察天地自然规律,指导自我的。

做人学天,自强不息

《易经》对第一卦乾卦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意是说,太阳、月亮、星辰每天东升西落,从无间断,这样的天才能稳健运行,作为君子要想长久稳健的生活,就要学习天的规律,让自己动起来,自强不息,勿生懒惰。

做人学地,厚德载物

对第二卦坤卦的解释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说大地的规律的顺应,因其既宽且厚,所以能养育万物,承载万物,作为君子要学习大地,让自己变得宽广、厚重,从而能够更多承载别人,接纳别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族古人学习为人处世,首先就是效法天地。而且他们不走极端,不仅仅效法一端,而是既学习天的刚健自强,又学习地宽厚仁慈,从而将相互矛盾的二者统一于自己的身上。

做人学水,利万物而不争

时间推移到春秋,到了老子那会儿,有了《道德经》,其中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意思?就是说做人得顺着地的规律来生活,地得顺应天,天得顺应道,而道顺应什么呢?顺应自然!绕了一圈,人就是跟自然学习,顺应自然规律。那老子是怎么学习自然的呢?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生养万物但是从不与万物相争,众人都往高处爬,水却总是往低处流,所以水这个特性和“道”是相近的。正因为它不争,所以从不会有人怨恨它。

老子的这番言论,对华夏族人性格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他在这个民族的基因里注入了充分的“柔”的力量。

李小龙自小学太极拳,在美国大学修的哲学, 对《道德经》推崇备至

做领导要学北极星,让大家围绕自己转

接着,孔子也接踵而至,孔子对弟子讲怎么治理国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意识是说,治理国家要靠道德力量维系大家团结自己周围,就像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北极星来转,但北极星自己是不动的,这样的领导就能稳如泰山,指挥若定。

用兵要学洪水的“势”,学猛禽的“节”

同时代还有个兵家泰斗——孙武,他那部充满哲学思辨的《孙子兵法》一书也从自然中获益良多,比在《势篇》写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意思是,水流能将石头冲起来,靠的是迅猛而巨大的冲击力所产生的势能!猛禽之所以能搏杀鸟雀,靠的在合适地方发动快节奏的进攻。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营造的态势就像洪水一样迅猛,进攻的节奏就像猛禽一样短促。

此外就是中医,大约在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整体而言也是通过认知自然和顺应自然来达到养身治病的目的,此不一一例举。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代最顶尖儿的一批思想家们都一致认为:宇宙的规律就蕴藏在自然之中,人类无论是做人、做事、养身、治病还是齐家、治国等等,都要去观察自然规律,学习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这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最佳途径。

或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魅力所在,也是它对于全世界人类最了不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