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三皇:遂人氏, 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 春秋 。
封建社会:东周-战国,秦,西楚(项羽建立),西汉,新(王莽建立),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五胡乱华),南北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 辽 西夏 金 蒙古(成吉思汗时期) 南宋,元,明,清(太平天国),北洋政府,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帝
炎帝
尧
舜
夏(禹创立)
商
西周
东周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相传,在深深的大西洋的洋底,有一个沉没的国家,据说那就是大西国。
最早记载大西国的事情的人是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克里齐》里,柏拉图
说,大西国原来是全世界的文明中心。这个国家比利比亚和小亚细亚加在一起还要大,它的
势力一直延伸到埃及和第勒尼安海。
后来,大西国对埃及、希腊和地中海沿岸所有其他民族都发动过战争。一次大西国对雅
典发动了战争,雅典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将大西国的军队击退。不久,一场大地震使大西
国沉没于波涛之中。
大西国的创始人是波塞冬。波塞冬娶了当时一位美丽的姑娘克莱托为妻。她为波塞冬生
了10个儿子。波塞冬把大西国分成10个部分交给他的10个儿子分别掌管。他们就是大
西国最初的10名摄政王。波塞冬的长子阿特拉斯是大西国王位的继承者。最初的10名摄
政王曾相约,彼此决不互动干戈,一方有难,各方支援。
大西国的海岸绵长、高山秀丽、平原辽阔。大西国天然资源丰富,农作物一年可收获两
次。人民大多依靠种地、开采金银等贵金属和驯养野兽为生。在城市和野外,到处是鲜花,
大西国的许多人便靠提炼香水生活。
在大西国的城市中,人口稠密,热闹非常。城中遍布花园,到处是用红、白、黑三种颜
色大理石盖起来的寺庙、圆形剧场、斗兽场、公共浴池等高大的建筑物。码头上,船来船
往,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同大西国进行贸易。
随着大西国越来越强盛,大西国的国王也变得野心勃勃。在贪得无厌的野心驱使下,他
们决心要发动更大的战争,征服全世界。然而一场强烈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洪水,使整个大
西国在一天一夜之间便无影无踪了。
大西国沉没的时间,根据柏拉图在另外一本书中所记载的说法推算,大约是11150
年前。
柏拉图曾多次说,大西国的情况是历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决非是他自己的虚构。据说柏
拉图为此还亲自去埃及请教当时有声望的僧侣。
柏拉图的教师苏格拉底在谈到大西国时也曾说过:“好就好在它是事实,这要比虚构的
故事强得多。”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12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
但这个大西国它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以及在巴哈马群岛、佛罗里
达半岛等附近海底,都接连发现过轰动全世界的奇迹。
1968年的某一天,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的大西洋洋面上一片平静,海水像透
亮的玻璃,一望到底。几名潜水员坐小船返回比米尼岛途中,有人突然惊叫了起来:“海底
有条大路!”几个潜水员不约而同地向下看去,果然是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路躺在海底。这
是一条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
廓鲜明。这是不是大西国的驿道呢?
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800米深的
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12000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
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这里是不是大西国沉没的
地方呢?
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下拍摄了8张照片——共同构成了一座
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这是不是大西洲人建造的呢?
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一些科学家使用十分先进的仪器,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海
底发现了金字塔!塔底边长约300米,高约200米,塔尖离洋面仅100米,比埃及的
金字塔大得多。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底流过。
这大金字塔是不是大西洲人修筑的呢?大西国军队曾征服过埃及,是不是大西国人将金
字塔文明带到了埃及?美洲也有金字塔,是来源于埃及,还是来源于大西国?
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魔鬼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了一座古城。在他俩拍摄的照
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他俩说:“绝对不要怀疑,我们发现的是大西洲!和柏拉图描绘的一模一样!”这是真的吗?
遗憾的是,百慕大的“海底金字塔”是用仪器在海面上探测到的,迄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确证它究竟是不是一座真正的人工建筑物,因为它也可能就是一座角锥状的水下山峰。
苏联人拍下来的海底古建筑遗址照片,目前也没有人可以证实它就是大西国的遗址。
比米尼岛大西洋底下的石路,据说后来有科学家曾经潜入洋底,在“石路”上采回标本进行过化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石路”距今还不到10000年。如果这条路是大西国人修造的话,它至少不应该少于10000年。至于那两个挪威水手的照片,至今也无法验证。
唯一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在大西洋底确实有一块沉下的陆地。
所以,如果大西洋上确实存在过大西国,大西国确实像传说那样,沉没在大西洋底,那么,在大西洋底就一定能找到大西国的遗迹。
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考古学家宣布说,他已经在大西洋底发现了大西国的遗物。所以直到今天,大西国依然是一个千古疑谜。
第02篇 说话的石碑
说话的石碑
古埃及人是最早步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文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
一提埃及,难免令人想起它那两个几乎无人不晓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
罗河。但金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人类活动的记录——文字
史料。
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遗留
下不少,但后人却无法读懂。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人类起源史一样,如
同被宠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人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
轮廓,期待着有朝一日揭开象形文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这一天总算到来了。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
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
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
字),下面是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
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他们纷
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
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
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令人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
博良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为
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
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
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
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
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经过努力,
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
商博良解开了。
原来,“罗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
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
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
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
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小小的罗塞塔城,由于有了这块借以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碑石而举世闻名。不过,
这块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该城,它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了。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
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
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表意符号是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
或定义。但是表意符号都不能表示字的发音,因此古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表音符号也
是一些图形,它共有24个子音,在这一基础上,又构成了大批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
单子音,发“Y”的音,燕子为双子音,发“Wr”音,甲虫为三子音,发“hpr”音
等,但这些发音都表示不止一种意思,为了有所区分,古代埃及人又发明了部首符号。这种
部首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偏旁。绝大多数的埃
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
在古代埃及历史的不同阶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中
王国时期出现过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出现过民书体,在罗马统治期间又出现了科普特文字
(用改造过希借字母书写的埃及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
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却对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
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
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03篇 千古之谜金字塔
千古之谜金字塔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
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
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
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
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
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
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
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
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
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
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
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
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
的光芒。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
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
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
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
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
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
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
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
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势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
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
像”,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长57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
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
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
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
为法老守护门户。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
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
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
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如果说关于金字塔大胆而奇妙的设计的传说还能为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它的规模如此巨
大的建造过程就难以令人想象了。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垒起来的,每块石头平均
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吨重。这些巨石是从尼罗河东岸开采出来,即无吊
车装卸,也无轮车运送。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
(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不过我们现在知道,石头多半是本地开采的,修饰其表面的
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
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
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
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
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
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
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
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
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人能做出完
满答案的难题。人们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
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
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他们经过计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
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
点的用意。
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
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
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
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
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使人难以相信。
戴维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
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
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
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
头发可能就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但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
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
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
及文明的象征。
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简单的协作也可以创造出奇迹,不相信地球上的人类自身会创造出金
字塔这样的奇迹,把它说成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无助于人们探索自己
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东亚各国叙述自己的历史几乎都是以欧洲为标准的。以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划分法就是有力证明。近代欧洲进入亚洲视为亚洲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划分法,是东亚三国的共同特点。
在这里近代这一概念是以欧洲的时空观构成的欧洲化概念,就象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市民革命、产业革命等概念,是由历史事件交织而成的理论化的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况且,它又和资本主义市场占有的暴力一同涌入东亚并征服了东亚,因而东亚一向把其视为高于自己的东西。可以说,近代是以欧洲优越性为前提的、欧洲标准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东亚屈服于资本主义的暴力和压力,对近代欧洲边抵抗边接受,同时又极力照近代欧洲改变自己。东亚把这种抵抗、接受、变化的过程视为自己的近代化过程。
这种以欧洲为标准的近代概念或价值观,是以资本主义席卷世界为背景的,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最近欧洲内部兴起了对近代暴力性、优越性、普遍性的反思与批判,对这一反近代的思潮东亚表示接受,就象曾经接受马克思主义一样,欧洲凭借反近代思潮再次强化了欧洲标准的近代观。
东亚对反近代或超近代观念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欧洲接受的终结,实际上是更深层次地加以接受。
(二)
考察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进程,尽管是悠闲地、缓慢地发展,却大致以三百年为一个周期实现大的变化。例如,观察变化较大的十六、十七世纪,可以发现生存权和所有权意识的觉醒、君主观的变化、非朝廷立场而从民众立场出发的均田论(平均土地分配的主张)的出现、地方分权思潮的兴起等变化过程,到二十世纪初又出现各省的独立、基于地方分权而使王朝体制的土崩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国有化等大的历史变化,这是十六、十七世纪变化的延续,从中可以找出历史发展的巨大脉络。
可以说,十六、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这三百年的中国历史是王朝体制被自我否定的内部力量推向崩溃的时期。
以这三百年的中国历史变化为基准考察,我们先抛开中国近代是由于近代西欧的冲击拉开帷幕的(鸦片战争=近代开幕论)观点,可以看到十六、十七世纪以后中国在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西欧近代文明)的欺压加重了其混乱的局面(武力侵略、半殖民地化、文明的冲突),这种观点更为接近事实。
这段历史变化过程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它不单纯是王朝更替,而是王朝体制的崩溃,是中国二千年来王朝历史的结束。其次,这种终结不是外部力量所致,是十六、十七世纪以后的中国内部的历史动力造成的。那么这股内力将推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国家体制呢?确实是中国两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新课题。十九世纪中叶在中国陷入最迷茫、混沌的时候,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市场占有为目的大举入侵,虽然带来了同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理论(进化论、弱肉强食),却被中国人视为优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战争同时也是西欧近代文明——异文明的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痛苦的选择,中国历代王朝继承下来的天的统治意识(民以食为天、均贫富、万物得所)依然被继承了下来,如清末的大同思想、孙文的包括民生主义(四亿人丰衣足食)的三民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
中国虽然受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西欧文明的不断冲击,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即使变化,传统的东西还是继承了下来,传统中国获得了再生。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王朝体制的崩溃和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上演了最为宏大的历史连续剧。
(三)
这里我想提示一下视角的问题。
过去把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观点,是以清朝为腐朽王朝的观点为前提的。就是说,腐朽的王朝体制受到西洋的冲击终于寿终正寝,从而开始了共和制,即欧洲式民主政治的探索,这个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受到了黑格尔的“持续”、“停滞”的王朝观的影响。现在我们抛开近代欧洲的历史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换一个角度注视东亚文明圈,结果将会怎样呢?
中华文明圈——这里称之为东亚文明圈,其特点具有长期稳定性,这点是公认的。但是把它同伊斯兰文明圈相比较研究的人并不多,多数人都与欧洲文明圈相比较,相对于变化激烈的欧洲文明圈,起伏不大的东亚文明圈给人以朦胧的印象。总之,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在激烈的动荡中实现了进步与发展,相形之下中华帝国的王朝更迭象竹筒一样时断时续。那么东亚文明圈同伊斯兰文明圈比较是什么样的呢?伊斯兰文明圈从它形成之初,就不得不面临欧洲文明圈和印度文明圈的前后夹攻,它是在同相邻的平等或优越的文明圈的不断抗争中发展强大的。其领域曾西跨地中海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南及非洲大陆的北部,直到二十世纪后,东部延长到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整个文明圈实现了从西到东的大迁徙。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东亚文明圈有许多特点,首先中国作为东亚文明圈的中心,从未从大陆扩张到外部,即文明圈的领域未移动,并且,自古以来它同其他文明圈虽有接触,但同罗马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印度文明圈等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战争,奇特的是周边的王朝制小国林立,秩序安定,日本、朝鲜(这里用英语代替统一的国名)、越南等王朝在中华王朝的周围延续了数百年至上千年。文明圈的静止不动或许与其所处的地势有关,喜玛拉雅山脉和沙漠还有遥远的距离,都使其避免了同其他文明圈的冲突。并且其内部是不排外的,带有相融合的儒教和佛教性质的文明圈,因此安定、持续的发展。再有文明圈的中心国与周边国的关系是柔软的朝贡贸易关系,周边国保持相互不可侵和不干涉内政的秩序。总之,与早期就已分裂、濒临崩溃的罗马文明圈或是可称之为战争文明圈的、流动的伊斯兰文明圈以及异文明和异民族移动路线上的印度文明圈相比较,中华文明圈的长期稳定性在其地形、与周边国的关系、内部结构上都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特性。如果只看作是单纯的“停滞”,就不是综合的、多元的见解。我们有必要跳出欧洲这种一元的价值观,从东亚的视角重新审视东亚的历史。
为便于理解以中国的宗族制度为例予以说明。
1902年,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而忧虑的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把E.Jenks “ A History of Politics”翻译为《社会通诠》出版发行,用原书中的“图腾(氏族社会)——宗法(封建社会)——军国(近代社会)”的三段论观点代替“中国七分宗法、三分军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相对于“文明”阶段处于“半开化”状态,中国的软弱不仅是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滞后,更是文明阶段上的落后。原书的feudal一词之所以没有译为封建而译为宗法,是因为当时封建一词用来表示地方自治,曾留学英国的严复看来,中国的宗族制所讲的长幼尊卑秩序就象欧洲封建性的身份制度。以后,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宗族制度同礼教一样被攻击为封建制度的象征。毛泽东也把打倒宗族制度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
近代中国社会宗族制度尽管在组织形态上表现为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长幼尊卑的秩序形态,但是,作为组织目标,其平均分配财产成为一般性原则而被大家接受,起到了稳定流动的土地所有关系的作用,即它起到了相互扶助、相互保险为目的的血缘机构机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或是毛泽东革命把宗族制度从形式上的血缘关系扩大为非血缘关系的“天”民或是“国”民规模,实际上把相互扶助、相互保险扩大到全体人民。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对宗族制度形式上是否定的,实质上是扩大的继承了宗族制度,结果不难看出宗族制的儒教习惯浸透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特征(人治、道德=重视思想性、重视集体性)之中,这点也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以上,从东亚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不仅如此,实质上是以中国社会体制、传统习惯、社会伦理等为基础的宗族制度的延伸。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