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这是继20 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会计改革风暴的“两则两制”出台后,在新世纪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12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
关键字: 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 信息质量
新准则有许多创新之处,内容十分丰富。那么,它与旧准则有何区别、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有哪些影响?如何在新准则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何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这些都是全体会计人员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一、绪论
1.新会计准则特点、结构概述
新准则的一大特点是一个基本准则与38个具体准则同时出台,从结构上石具有整体性与统一性,38个基本准则之中有16个是将原有准则进一步修改,新增的具体准则为22个;从内容上石,新准则涵盖了工业、商业、农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上下呼应,左右关联,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指在实质上、关键环节上与国际规则相同,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比如对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后,以后会计年度不得转回,国际准则规定是可以转回的,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这也说明了中国特色因素,其目的是制止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
从层次上看,新准则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准则,具有基础性、原则性,起到驾御38个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是“纲”,是准则中的准则;第二个层次是38个具体会计准则,是“目”,是对38个具体业务或会计报告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是规范会计运行功能的;第二个层次是准则的应用指南,是对38个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南,内容涉及会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规范,井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极具操作性。
3个层次体现了有机的统一,这比以前遇到一个问题就出台一个准则来说,更体现了新准则制定者的成熟与远见。
2.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决定何时购入、持有或出售一项权益性投资;评价管理当局的保管或受托责任;评价企业向其职工支付工资和提供其他利益的能力;评价对企业贷款的保险程度;决定税务政策;决定可分配利润和股利;编制和使用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管理企业的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的时滞性。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客观上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潜在环境和契机。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 企业经济行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各种新的经济事项和市场工具不断涌现, 企业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越来越多,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已明显滞后于新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使得企业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而正是由于企业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准则制度更新的不同步性, 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中有的内容落后于经济现实和会计实践, 有的则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例如, 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摊销方式以及会计处理, 还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或缺陷; 同时, 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某些新领域与新行业往往难以找到恰当详尽的会计政策依据,部分经济行为与活动缺乏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 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误差和信息失真。
(2) 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和操作空间。目前, 我国现有会计理论和方法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行为和活动, 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性。例如, 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是以货币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构造的, 而现实经济活动中币值稳定是相对的, 一旦货币币值出现波动或发生通货膨胀, 企业会计信息则必然受到影响。同时, 许多难以用货币计量却对企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会计信息往往被排除在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之外, 如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此外, 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也存在着诸多局限, 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 均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 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以揭示历史成本或价值为主, 而对市场价格趋势和未来价值缺乏考虑, 由此不仅难以预测和反映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真实价值, 而且容易导致资本价值的核算失实,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偏差。如土地价值等资产的计量, 按照历史成本方法计价, 其当期现实发生价值即可能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真实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而容易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
(3)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动的可选择性。
目前, 随着企业经济事项与行为的日趋复杂化, 单一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已难以满足会计实务的现实需要, 现行法定会计制度与政策逐渐趋向于赋予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企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选择空间和范围进一步增大, 一些同类会计事项或交易行为往往备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企业则常常利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弹性来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处理政策, 由此加大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企业对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事项, 如随意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与计价方法, 不同的计提标准和计量比例, 则必然得出不同的会计信息和结论,甚至造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 由此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偏差或不实。
(4) 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
我国现行会计处理方法体系中许多方面均是基于会计人员的人为估计, 许多会计事项与行为本身即存在着难以准确计量或不可确定的因素, 对其会计核算和计量则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确认, 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估计准确程度的高低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当前企业日趋复杂化的经济行为和活动中, 许多会计处理均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 如在企业资产的确认中, 对企业商誉等的确认与计量还有对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 在货币汇率变动产生汇兑损益及由此导致的企业资产与负债变化, 以及物价变动与市场利率等会计确认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人为操作空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1.新旧准则的比较概述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所以笔者现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比较。
1.1新旧会计基本准则的区别
(1)会计基本准则适用范围不同
旧会计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会计基本准则调整为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2)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财务会计的目标
新准则中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3)新会计准则引入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
1.2新旧会计具体准则的对比
(1)新准则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了调整
新准则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企业,采用新的存货计价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2)新准则对无形资产准则进行了变革
第一,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开发划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
品等。新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
第二,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原准则无形资产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作法。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
(3)新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作了变动
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包括商誉)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允许转回。另外,新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 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也涉及相关资产的减值问题。主要规定包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证券(类似原短期投资)不再考虑减值问题。除交易性证券外的金融工具(包括原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和存货的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包括商育)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允许转回。
(4)新准则中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变革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务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另外,应特别注意,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对获得的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5)新准则对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其一,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 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其二,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 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2.从准则中分析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1从基本准则入手分析
2.2从具体准则入手分析
3.新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五性”提纲
3.1可比性的提高
3.2可靠性的提高
3.3相关性的提高
3.4谨慎性的提高
3.5明晰性的提高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对策——会计信息质量监督
1.转变监督理念,灵活应变新形势
1.1转变模式化监督理念,树立学习观
1.2转变各为其政的监督理念,树立成本效益观
2.突出监督重点内容,发挥财政监督的优势
2.1审时度势,关注新准则下热点、难点问题
2.2对症下药,明确监督重点
2.3防微杜渐,增强内控制度检查
3.创新监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