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一个关于人性的话题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
在《复活》的开篇中,托尔斯泰就先指出了自己的深刻观点:“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当然,这也是《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亲身经历过种种贫困僚倒后所领悟出来的精华思想,然而,这种思想是很具片面性的,直到他想拯救自己(娶卡秋莎为妻)而惨遭失败以后,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他们自己有罪,却想去纠正罪恶。腐人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无理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现在他才明白,他亲眼目睹的一切惨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才能加以消灭。他找不到的答案,原来就是基督对彼得说的那段话: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由此,他想到了自己这一段时期以来的所作所为:“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宁不惜负担起自己所处的上流社会的嘲笑与讽刺而想娶卡秒莎为妻的念头。他仔细地思索过,自己并不爱她,只是处于一种同情怜悯的心理要去娶她,他以为这样做就能够拯救自己,结果却被她拒绝了,正是由于她‘不知好歹’的拒绝,从而使他更加理智地看清了自己的虚伪,他为此感到了羞愧。从而,聂赫留朵夫也更加了解到自己,他没有权利、没有资格去怜悯卡秋莎,虽然在他一错再错的行动中,卡秋莎最终还是宽恕了他,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生活的新开始。”继而聂赫留朵夫又思索道:“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断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显然,我们不会有好下场。”让我们来看看这是多么深刻的思想,而这思想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聂赫留朵夫的亲身感受而至。在此,让我们先来看看聂赫留朵夫的年轻时代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变化:
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是个纯洁无邪的正派青年,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那时,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我。他时常思索上帝、真理、财富、贫穷等问题,阅读有关书籍并同人家谈论这些事(这难道岂不是每个刚出入社会的青年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吗)。然而,聂赫留朵夫的理想遭到了上流社会圈子里众人的耻笑与攻击,别人觉得他不合时宜,有意标新立异。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反抗,但十分困难,因为凡是他凭自己的信念认为好的,别人却认为坏的;反之,他凭自己的信念认为坏的,别人却认为好的。最后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相信别人的话。开头这样的自我否定是很不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
从这一点来分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都是环境在造化人。环境虽然是外在的,却完全可以把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改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就拿现代社会来说,有多少外来人口在初入大都市的时候,只是想凭着自己的苦干和勤劳而挣口饭吃,但是,在这个“以貌取人、以‘财’看人”的年代里,社会却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劳动的机会,这就使得许多人心里不平衡,甚至动了去偷去抢的念头。而一旦发生了这些事情,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或者执法者就会站出来打抱不平:“有手有脚的,干嘛不去靠劳动吃饭,而非得干这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耻!该杀!”其实,这些正人君子们或执法者并不知道,该杀的到底是谁?是谁造就了他们今天的罪恶。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就曾预言过,只要有贫穷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男人去犯罪,女人去卖娼,儿童去讨饭(这不是原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当然,贫穷在哪个地方都会有,乃至西方的发达国家。然而,在面对贫穷的时候,这就取决于社会层和决策层的理智与思想水平,怎样才能够避免社会垃圾、社会犯罪的少发生,而不是用一种生硬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就如在《复活》中就曾指出:“几百年来你们一直惩办你们认为有罪的人。结果怎么样?这种人有没有绝迹呢?并没有绝迹,人数反而增加,因为不仅添了一批因受惩罚而变得腐化的罪犯,还添了一批因审判和惩罚别人而自己堕落的人。”每个人天性中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当一个人在被贫穷苦痛逼得走头无路的时候,却还要遭到社会中所谓的正义好公的人们的无情的强制惩罚,你说他们能想得通吗?能改变好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做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去饶恕他们的行为,光有饶恕并不行,还要用自己诚心诚意的爱去打动他们那颗曾经沧桑的心灵,这也要远比那些正人君子们用强制的手段或嘲讽的话语来‘帮助’他们有效果得多。要知道,人心都是用豆腐做的(指天生没有硬心肠的人),它在外界强硬的碰撞下,就会先产生裂痕,继而破碎,甚至于会变得七零八落,就算是以后聚在一起,再也不会形成一颗完整的心。故,当你准备去嘲讽别人或惩罚别人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自己:你是不是一个没有罪的人,如果你也有罪的话,就更不应该去嘲讽或惩罚别人。所谓“在生命前面,人人平等”正是这样的道理。此刻,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除暴安良或大公无私的举动,那你就错了,虽然你在世人的面前可以伪装得很好,但在上帝的审判面前,你的灵魂将无处躲藏。
自从在法庭上看到卡秋莎以后,聂赫留朵夫的腐朽生活就被彻底地改变了。开始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到底在想些什么,总之,他看一切都不顺眼,平素里感觉很自得的事情,在如今看来都觉得恶心和别扭。他知道,若不是自己在几年前欺骗了卡秋莎的感情,她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她本来没有杀过人,但她是个妓女,一个被社会所摒弃所不耻的妓女,谁会相信她的话呢。所有人都执这样的观点:一个以出卖自己肉体为乐的女人,还有什么羞耻心,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故,卡秋莎被判了严重的罪:服苦役。这个判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就等于给了她一个缓期死亡徒刑,是何等的残酷。如果不是聂赫留朵夫了解她以前的生活,如果不是聂赫留朵夫还有一点良心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聂赫留朵夫在经过反复的思索当中,终于找到了自己苦闷的原因,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也许,他可以仍旧不管不问卡秋莎的事情,她判了苦役岂不是更好,自己从此也少了一个心病,吃得安稳,睡得安稳,何必自找麻烦呢。然而,每个人都会有几个不同的自我。在白天,那个风光面满的聂赫留朵夫出入在上流社会的圈子中任意卖弄着自己的风雅;而一到晚上,就会有另一个他走出来嘲笑自己,咒骂自己,使得他睡不好,吃不好,而这另一个他就是聂赫留朵夫自己的良心,它总是躲在阴暗中,时常在不经意的时候跳出来谴责他,阻咒他,让他在精神上受尽折磨,受尽苦难。所以,聂赫留朵夫站了出来,与其在阴暗中使自己受尽了折磨,不如把它从阴暗中揪出来,摆在真实的自己面前。他妥协了,只是为了另一个在阴暗中的自己。他决定娶卡秋莎为娶,不管她服苦役也罢,流放也罢,这一切他都认了,自己犯下的过错要由自己来担当。他相信,这一切,上帝最终会审判的,他逃不过命运的掌握。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也许还生活着那么一群人:他们宁可在黑夜中披着一张衣冠楚楚的狼皮装模作样的过着所谓的上层社会的生活,成天混迹于那些夜总会、卡拉OK厅,而也不愿意在黑暗中去思索一下自己的灵魂。也许,不是他们不想思索这些问题,而是他们在害怕,他们在害怕某种东西,害怕某种他们自己也并不敢预言的未来,他们不愿意去思索,不愿意有片刻的时间让自己的大脑闲暇下来。因为,他们所惧怕的,所不敢面对的,正是这种闲暇,而在这种闲暇时间里,他们害怕思索那种令他们永远也不想思索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良心。不过,说来也是,一个害怕自己未来的人,一个不敢预言自己未来的人,他活着有又什么意义呢,除了享受,还是享受。也许,生命给人的只是一种假象;也许,生命只是一种欺骗聪明人的障目物,它能够使没有思想的人活得轻松自在,它却使有思想的人活人沉重而深沉。面对这一切,人都是有所选择的,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去感受生活,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躯体去享受生活,而能够做到灵肉合一的生活者,却是廖廖几无了。上帝说过:“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指‘财利’)。所以不要忧虎,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故,他们所做的一切,审判的上帝终将会知道,即将面对他们的,将来自会明白。
《复活》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七十多岁的时候。综观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哪一段生活没有他生活的烙印呢。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它时,仅仅是因为报纸上的一个报道,是间接题材吧,但列夫托尔斯泰却演绎成了世界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细节的准确牢靠,他并不是以故事而故事,而是生活的全部调动,把自己所经历的感受很深的东西,以及他以为重要的思想,埋藏在叙述里让读者去感受。所以,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更多文章:01power.com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 简介:
作于1889-1899年。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克拉斯诺贝尔斯克地方议会的议员,也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毒害人命案时,发现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妓女流宝芙。他认出了这个流宝芙实际上是多年前他在姑妈家认识的一个养女玛丝洛娃,当时大家叫她卡秋霞。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过她。法庭判处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玛丝洛娃听到判决后呼喊自己没罪。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他回忆过去与玛丝洛娃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愧恨自己过去对她的抛弃,觉得如果必要的话,情愿跟她结婚。他去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告诉他自己怀孕后,得知聂赫留朵夫路过当地不下火车时,去火车站去找,一节一节车厢地找,见到了在车厢里喝酒的聂赫留朵夫,她拍打车窗,但没有反映。她觉得自己受骗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而只是利用男人。聂赫留朵夫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免除徒刑。但玛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玛丝洛娃上诉,但遭到亲友的白眼。上诉没有成功,在炎热的七月,他同玛丝洛娃一道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在这里,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聂赫留朵夫对这几个月来的耳闻目睹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