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

2025-02-02 02:46: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早在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W·米切尔(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就从现象表述角度给经济周期下了定义,并成为了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者十二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经济学家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等几种重要的类型。这些关于对经济周期规律所作的描述和分类为开展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二是在上述实证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可谓是卷帙浩繁 。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后者用经济之内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这些因素本身就要受经济的影响,而反过来又影响经济,从而使经济周期成为一种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自发运动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在罗伯特·卢卡斯看来,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AD—AS模型是根据给定效用函数、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参数来制定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它忽视了政策本身对于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的影响,从而使政策的实施可能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形势的恶化。因此,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需求的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的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显得举足轻重。20实际80年代初期开始,对总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尝试清晰描述经济主体面临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各种冲击的努力,就是从供给冲击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