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为何不能在中国得到大面积地推广?

混龄教育为何不能在中国幼儿园得到大面积地推广?
2024-11-30 20:27: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现在变得很纠结,当我们试图采用西方的混龄教育形式,利用自由和自主方式追求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等内涵发展,然而,我们却面临着必须放弃以前所取得的各种学科的教育效果。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幼儿教育者很难用交换的理由说服中国众多的家长选择混龄教育。儿童的内涵发展虽然重要,但是毕竟家长看不见,各种学科的教育效果却是可以看得见的。
德国混龄教育之所以可以在幼儿园全面实施,主要是有家长群体的思想认同。他们不以知识教育为主,自然可以为婴幼儿创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尽管也是以混龄教育形式为主,却是极度提倡为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而服务,所以混龄教育在全世界都存在着众多的教育目标选择
实施混龄教育就必须放弃先前的教育效果,这不见得是一种明智和正确的教育选择。可以说,混龄教育在中国大面积推广面临三个无法克服的巨大难题:
一、混龄教育形式操作和实施的困难;
二、混龄教育效果难以把握,不但无法实现超越传统分龄教育,甚至远远落后于它们;
三、混龄教育理论鲜有构建和创新。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我们对于混龄教育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我们既想采用混龄教育形式,又按照分龄教育方式做事以求保住以前的教育成果,这自然会引发教育操作和实施的困难。
这直接导致第二个问题的产生,教育效果也肯定会低于分龄教育。
前面两个问题直接凸显出混龄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空白和乏力。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需求反而催生了中国混龄教育的真正发展。可以说,《混龄教育:天才教育从幼稚园开始》已经全面彻底地解决了这个一直困扰中国很多年的教育难题。
客观地说,西方混龄教育形式并不都是以放弃学科教育效果为前提,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素质差异,家长素质差异,班级学生数量差异等先天因素的存在,这导致中国幼儿教育者很难克服这些业已存在的巨大差距。
西方是字母文化,中国是汉字文化,所以很多的教育方式我们很难模仿,即使那样做,教育效果也会远逊于她们。西方幼儿教师的素质基本可以达到以研究生和博士为主,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大多数非常高,她们班级通常只有十来个孩子。甚至很多上流家庭,家庭主妇都会专职在家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些客观因素是中国幼儿教育者根本无法逾越的先天障碍,简单地模仿西方混龄教育形式必然会让我们更加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教育理论创新的问题,那么踏踏实实地继续采用传统分龄教育形式应该是最稳妥的方式。
其实这也是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中国多数幼儿园都是采用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以年龄分班、教师主导教育控制权、婴幼儿被动发展的幼儿教育模式。分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自然延续。在知识教育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分龄教育实践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一个客观事实。由于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实际上,园所之间在教育效果方面很难形成实际差异。然而,对于提升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和主动性等内涵培养方面,所有实施分龄教育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混龄教育:天才教育从幼稚园开始》介绍的天才幼稚园借助于创新的教育理论,并利用混龄教育形式缔造出令人震撼的教育成果。其实先进的教育模式对于教育者而言,一定是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的,否则,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因为师资力量的因素而难以得到发展。可以预见,这种独特的幼儿教育模式必会给中国的幼儿教育领域带来强劲的冲击力。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