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情感的作文素材

2025-01-02 09:49: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情感的 (1)围绕自我,迈出真实第一步。同学们写作文时要尽量写自已经历过的事,叙述真实的故事,表达真实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大、阅历不广,但有限的经历仍会有一些可深入挖掘的故事和情感。如《背包》一文,文章叙述了家境贫困的“我”为了想要得到一个漂亮的背包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透过内心一次次痛苦的挣扎以及情感和理智的艰难对决,作者完成了自己成长中的一次蜕变。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真实琐事常常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注重细节,营造真实的情境。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父亲的背影》一文,就是注重细节的捕捉与描写的典范之作,父亲平时“总是绷着一副很冷淡的脸孔,对人也不理不睬的”。然而面对暴风雨,为了给我送米,父亲却“穿好雨衣和雨鞋,戴好了帽子,推着自行车就出发了”。这一细节将外表冷淡、内心却充满爱的父亲生动地刻画出来。雨中艰难前行的父亲的身影和对父亲的特写,也很好地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转变营造了真实的情境。细节描写比较适合于记叙与写景的散文。
(3)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爱国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忧民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谒先主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杜甫《去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成长的
1、诚实与成长(樱桃树的故事)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2、成长要远离阴影(“永远走出监狱”)

  法国诗人散文家让·热内,生于1910年,襁褓中被父母抛弃。15岁时,他因偷了一件小东西而被作为盗窃犯送进儿童教养院,从此发誓要终生行窃,向社会报复。二次世界大战前,他蹲遍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之后,他被带进上流社会。在一个名叫奥里沃尔的社会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35岁的让·热内开始发表小说和剧本。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讲:他勤奋写作,是为着“永远走出监狱”。这个曾是窃儿的监狱常客,获得了1983年度法国文学大奖。

  3、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拉孟伊卡哈改过自新)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的医学家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自小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里,由于好逸恶劳而不愿学习,在校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因偷钱被学校开除后,又结识了惯偷而游荡于外。待他回到家中,父亲被活活气死,邻居也无人理他。压力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就此刻苦攻读,高中毕业已名列前茅,入大学后更加发愤,25岁成为母校的首席医学教授,后因学术上的创新和创立神经细胞学说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成为闻名于世的医学家。

  4、成长也需要激励(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教导(塞曼迷途知返)

  荷兰一次海坝决堤,人们从洪涛中救出一位拼命挣扎的临产的妇女,这人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彼得·塞曼的母亲。塞曼进大学后,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迷惑了,追求穿着游乐,物理竟不及格。母亲看到他的成绩单,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地说:“早知你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我当年真不该在洪涛中拼命挣扎!”母亲一番话使塞曼暗暗下了急转向上的决心。毕业时,塞曼成绩优异。31岁时,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绩。1902年,他和老师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金。

  5、文学与成长(一本书挽救了一个小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每天都要秘书给他读来自各地的信件。一天,有一封特别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敬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您好!我是一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只皮箱,打开一看,见有一本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随手翻翻,没想到竟放不下手,以至一口气读完了。我深深被小说主人公所感动,决心向保尔。柯察金学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把有限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临终时,绝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

  秘书读到这里,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兴得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