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白鹿原》的间歇,读了这本书,颇有意思,又颇多感慨!这本书写了十个国学大师: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读着读着,便想起了陈忠实笔下的朱先生。 其实朱先生与他们并不相同:首先朱先生学识才情,比起他们,还是要差些;其次朱先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迷糊的章太炎、不谙世事的王国维、不通人情的陈寅恪和他比起来,差得太远。但我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朱先生的影子。 吴宓和朱先生都是关中人士,身上都有迂执淳朴之气;陈寅恪、王国维是一代大儒,朱先生有他们的清洁和狷介;读到章太炎长发披肩,穿着他独有的汉家和服,坐着马车回巡捕房,一路高歌“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的时候,突然想起朱先生一袭布衣,背着褡裢,夹着油纸伞,吟诵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热泪盈眶,一路独行的情景。朱先生不愿为官,不求名利,将编修县志作为自己的事业,陈寅恪、王国维、钱穆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兢兢业业地治学研究,独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书中的十个人,都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学而优则仕,如梁启超;他们不向权贵摧眉折腰,如刘文典;他们不愿与名人攀交情,如陈寅恪;他们十年寒窗,一朝天下闻,如钱穆;他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如王国维;他们慎独、自省,如吴宓;他们纵横政学两界,如章太炎;他们狂放不羁,却尊师重道,恪守孝道,如黄侃;他们无一例外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 这些年国学大热,其实这是必然。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总觉得西方的是优秀的,是文明的: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但到上了初中才能读懂文言文;我们习惯了过西方的各种节日,忘了还有传统的民族节日……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忘记了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儒者的血液:介直、虚怀、内省、慎独、节制、铁骨铮铮、追求内心的完美…… 当岁月流转,世事变迁,西方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许多副产品的时候,我们便想起了祖先们留下的精神财产。因为只有这些才能带给我们充实,让我们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满足精神的需求。 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因为除了感官刺激,内容空洞无物。而中国的某些导演,除了拍一拍《黄金甲》这种明显带有低级趣味的乱伦片外,似乎找不出合适的题材。其实中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可以拍,年初看《赤壁》,很是高兴,虽然受不了林小姐的嗲,但她不说话的时候,还是透出一股典雅之气的。 如果哪天有个导演把这十个国学大师中的任一人的故事拍成电影,我一定买十张票去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