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葡萄黑腐病?

2025-02-03 15:41: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Gaignardia bidwellii(Ell.)Viala et Ravaz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严重时也可为害叶片和新梢。果粒发病,先出现紫褐色小斑,扩大后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后期病果粒变软腐烂,并失水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表面密生黑色点粒,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僵果悬挂果穗上不易脱落。叶片发病,初呈红褐色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7mm。病斑中央灰白色,外围褐色,边缘黑色。褐色部分着生黑色小点粒,沿病斑排列成环纹状。新梢上病斑深褐色,椭圆形,稍凹陷,其上生有小黑点粒。

病原菌(图1-33)

图1-33 葡萄黑腐病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Guignardia bidwellii(=Physalospora bidwellii Sacc.),无性阶段为Phoma uvicola Berk,et Curt.。病粒上的黑色小点粒为埋藏于寄主表皮下的子囊座或分生孢子器,其他病部上的黑色小点粒多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子囊座球形或近球形,生于表皮下,后表皮开裂而外露,孔口不突出,壁厚。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囊壁厚,大小65—70×10—11μm,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2—15×5—7μm。性孢子生于雄器内,杆状,大小5.5×0.7μm,少见。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径80—180μm。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成熟时基部往往分隔出一小形细胞,大小6—9.5×3—5μm。

发生规律

病菌以僵果上的子囊座越冬。翌年初夏在气候潮湿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为初侵染来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湿度即萌发侵入。子囊孢子萌发需36—48小时,潜育期8—25天,在穗粒上为8—10天,在蔓及叶片上为20—21天。高温时潜育期较短。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器,从孔口排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生活力较强,萌发温度为7—37℃,萌发适温为22—24℃,如条件适宜可不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器也可以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高温多湿有利于黑腐病的发生。华北地区此病在8—9月高温多雨季节流行,几乎与白腐病同时发生,从6月下旬至采收期均可侵染,尤其在葡萄近成熟期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

1.清洁果园

入冬前彻底清除病穗、病蔓及散落地面的病果、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架面要注意通风透光,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喷药保护

开花前、落花后和生长期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定期喷布1∶0.7∶240式波尔多液,预防病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