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编的内容有哪些?

2025-01-27 18:57: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武编虽然对兵法理论阐发不多,但是《武编》前集卷五、卷六对军事技术理论的阐发,却开了明代后期兵书的先声。

前集卷五:本卷主要论述各种火器、冷兵器的制造与使用方法,大致反映了自《武经总要》刊印之后,至嘉靖三十九年唐顺之逝世之前,各种火器、冷兵器及战车、战船的发展概况。

无敌神牌始见于《武编·牌》,但以《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五》的记载最为完整。大型牌面以木为框,用竹编成,下部绘有虎头图形,虎口张开,上部竖立3支枪锋。整个牌面安于一辆大独轮车前。行军时,可由6人肩之而行,张开使用时,可以掩蔽25人,从牌后发射火铳、火箭。此牌既可作为战车布列为“车城”,阻挡敌骑之冲突,又可以火器射敌,是一种攻守兼备的火牌。

保生牌是一种盾牌与小铳相结合的火牌。盾牌背面安置15个小铳,内装火药与铅丸,铳口通过牌面射孔向外,铳后火门各通出一根火信,并将它们联束一起,用机械式点火装置相接。作战时,士兵左手执牌,右手持刀同敌搏杀,看准时机后,即拨动机械装置,将15枚弹丸一起射出,击杀敌人。

千子铳《武备志》称千子雷炮,炮管用铜制造,长1.8尺,口径0.5尺,内装用毒火药法制造的众多生铁片,用杵压实。炮身用铁箍扣于四轮车上,车前端安一块隔板以隐蔽炮身。遇敌时突然发射,铁片四散飞击,敌“顷失其命而不自知所终”。

水底雷以大将军(即火炮)为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铳发于水底,使贼莫测,舟楫破而贼无所逃矣。用大木作箱,油灰黏(应为艌)缝内宿火(即藏有火种)。上用绳绊,下用三铁锚坠之。此记载表明水底雷是一支密封于大木箱中,借助机械式击发装置,点火发射,击穿敌船,使之沉没的一种击穿式水雷。

飞悬神铳是一种用于“固守城池”的火铳,铳身安放于城墙下有洞口之处,使铳口通出城墙外。每隔10个垛口安放一支,铳身有火线连于城上,由守城士兵控制发射装置。当敌兵前来攻城时,守城士兵扣动发射装置,将弹丸射出,击杀敌人,“此为形而示之以无形,伏而疑之以无伏,兵不劳而城可守也。”这种构造形式的火铳,其他兵书没有记载,但从发射过程看,当是一种用机械控制点火发射的先进火铳。

迷眼火沙“以诸般毒药为之,置于长枪之首,占其上风,贼中火器(毒)气,则目即盲。”可见这是一种在枪筒口部充填致毒性火药的喷筒,主要是点火喷射毒性烟气熏灼敌人,其构造与作用大致同金军使用的“飞火枪”相似。

弓《武编》卷五在“弓”和“弓制”中,对弓的制造和射箭技术作了详尽的论述。明军使用的弓除了沿袭宋以前的弓以外,又有许多新品种:槽梢弓、槽坝弓、大梢弓、小梢弓、开元弓,西番木弓,还有陈州弓、交弓、桑木梢黑漆弓、黑漆弓、桑木梢雀桦硬弓、雀桦弓、黑漆沙鱼皮弓等,它们大多是强劲的硬弓。

弩《武编》卷五在“弩”中,对弩的制造和使用技术作了详尽的论述。由于明代枪炮与火箭等火器的增多,并由于床子弩等重型弩“费人多,可以守,不可以战”等原因,所以便废弃重型弩而保留轻型弩,其中有神臂弩、克敌弩、双飞弩、窝弩、蹶张弩、腰开弩、诸葛弩、苗人竹弩、宣湖射虎竹弩等。其中苗人木弩、苗人竹弩、宣虎射虎弩所发射的弩箭都醮有毒性药料。

枪《武编》卷五在“枪”中,全面而详尽地论述了枪的使用方法,并认为“枪杆(以)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又说:“枪制,木杆,上刃,下樽”,分步兵枪与骑兵枪。明军所用长柄枪的种类甚多,有长枪、长头枪、短头枪、矛式枪、铁钩枪、龙刀枪、钩镰枪、燕尾枪、凤头枪、蛇枪、飞枪等。

刀《武编》卷五在“刀”中,对使用长柄刀的刀法论述甚为详尽。明军使用的长柄刀大致有钩镰刀、偃月刀、象鼻刀、仰月刀、合月刀、三尖两刃刀、骑兵雁翎刀、斩马刀、长倭刀、腰刀、手刀等。偃月刀与钩镰刀大致相似而稍窄,主要用于操练。象鼻刀的刀尖弯曲如大象之鼻。仰月刀的刀刃如凹向月牙横置柄端。合月刀的刀刃如凸向月牙横置柄端。三尖两刃刀是刀头有三锋且两侧开刃的刺砍兼用刀。骑兵雁翎刀供骑兵在马上砍杀敌军士兵。斩马刀刀头较长,刀刃弯曲较少,主要用于劈斩敌军的马腿。长倭刀系仿倭刀所制。腰刀长3尺,重10斤,短柄长刃,刀刃的弧度较大,为明军佩于腰间的护体兵器。手刀是沿用宋代的短柄护身刀。

“火药赋”《武编》卷五在“火”中认为:“五材并用,火德最灵……锸锋利镞,力尚有穷,而火焰之精,无坚不溃。”此处所说的“火”,是指火药燃烧后产生的“火”。明代后期的兵书,从《武编》到焦勖于崇祯十六年(1643)成书的《火攻挈要》(又名《则克录》),都对配制火药的原材料硝石、硫磺的提炼,火药的配制技术,硝、硫、炭在火药组配中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它们借用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即“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等中医术语,来阐述古代火药配方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在迄今已经发现的资料中,可知唐顺之是创立或阐发这种理论的先躯者,《武编·火》中的“火药赋”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火药赋”称:“虽则硝、硫之悍烈,亦藉飞灰而匹配。验火性之无我,寄诸缘而合会。硝则为君而硫则臣,本相须(相互协同)以有为。硝性竖而硫性横,亦并行而不悖。惟灰为之佐使,实附尾于同类。善能革物,尤长陷阵。性炎上而不下,故畏软而欺硬,臣轻君重,药品斯匀。”此赋高度概括了硝、硫、炭在火药中的地位。硝是氧化剂,在火药中起主导地位,故为君。硫磺性质活泼,是还原剂,居辅助地,使火药具有爆炸作用,与硝相辅相成,故称其为臣。木炭粉是助燃物料,居辅助地位,使硝石在燃烧后迅速释放大量的氧气,使火药产生燃烧作用,故而称其为佐使。“火药赋”还指出:如果三种原料提炼不纯,选取不佳,互相之间组配不当,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并明确指出:硝材提炼不纯,则君主地位不明,火药不佳:制药粗劣,虽多亦少,制药精细,虽少犹多,配比不当,失其调剂,若硝、炭含量过少而硫偏多,即君主和武臣偏弱而文臣势大,则火药虽能速爆,但发火不猛,若硝、硫含量过少而炭偏多,即君主和文臣偏弱而武臣势大,则火药虽能燃烧,但爆发力弱,若缺少硫和炭,即没有文武二臣的辅佐,则国将不国,而火药也就会因为不能燃烧和爆炸而不成其为火药了。“火药赋”还指出:硝、硫、炭在火药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所制火器的用途也各异。

飞空神沙火唐顺之在“火”中,还论述了以硝、硫、炭三种物为基础,再加上不同的物料,配制成上百种不同用途的火药及其配制工艺和技术,并首次提出了返回式火箭“飞空神沙火”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后被《武备志》所载,改称为“飞空沙筒”。箭身用薄竹片制成,连火药筒共长7尺。供起飞和返回用的两个火药筒,颠倒绑附于箭身前端的两侧。起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后,其上面连接另一个长7寸、径7分的火药筒,内装燃烧性火药与特制的毒沙,筒顶上安有几根薄型倒须枪,构成战斗部。返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前。3个火药筒的药线依次相连,放在“火箭溜”上发射。使用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药线,对准敌船发射,使箭身的倒须枪刺扎在篷帆上。接着,作为战斗部的火药筒喷射火焰与毒沙,焚烧敌船的桅帆篷索。当敌人救火时,因毒沙迷目,难以入手。在火焰与毒沙喷完时,返回火药筒的药线被点燃,引燃筒内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反冲力,将飞空神沙火反向推进,使火箭返回。

沙洗铳炮《武编·火》记载:“长久不打的铳炮(即后面所说的枪炮),恐其骤打而炸也,挖地窖丈余,先用火烧坑,以铳使沙石打洗内外,净入坑中。(铳炮)内以泥涂覆薪烧炼,俟其冷取出,复用桃艾汤洗,以牛或羊猪血涂内外,仍入坑炼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铳炮内外始终保持润滑待用的状态。

“手把铳歌”由于明代前期手铳的发展,装备手铳的士兵越来越多,于是训练士兵使用手铳的技术便成为常规的军训内容之一。为便于士兵记忆,所以编了一首“手把铳歌”:“一装枪,二捻线,三装药,四马子,五投至子,六打三槌,七插箭,八行枪,九听号头别别响,单摆开锣响,点火摔钹响,收队。”这首歌描述了从装填弹药,到射毕收队的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训练场景。

“战夷法”《武编·夷》指出: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各有不同习俗,常有袭扰中原之事发生。因此统兵将领在奉命同少数民族作战时,“必度其俗之强弱,能之长短,常以我之长,击彼之短,料其所好而诱之,因而所恶而攻之”,作战时可用“强弩利刃之铳,足以抗之”。

明军使用的弩

回答2:

反面评价人物年龄张冠李戴动画版《三国演义》部分知名武将的形象设定与实际年龄不符:白衣渡江大破关羽的吴国名将吕蒙从发迹到去世也才40岁上下,在动画中却是一副如同黄盖般苍桑的老年人形象;偷渡阴平灭亡蜀汉的魏国名将邓艾在伐蜀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将了,在动画中却是一副年纪轻轻的儒将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失误实属不应该。读音和错别字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