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都要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谷雨祭祀仓颉仪式在陕西洛南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据旧《洛南县志》记载,在清光绪四年1878以前,洛南保安镇的仓颉授书处——许庙村,由村民自发公祭四年,县令伊允桢于洛南县城东街仓圣祠举行仓颉公祭仪式,具体时间定在每年的谷雨节,这项公祭活动一直沿续到解放前夕。
解放后,仓颉遗址与仓圣祠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仓颉公祭仪式一度中断。自1998年起,保安镇政府将公祭仪式地点迁移至保安镇外焦沟仓圣庙,至今已举办10届公祭仪式。
2001年,洛南县政府在洛南县城举办首届仓颉文化艺术节。2008年谷雨前夕,洛南县政府在县城南坡新修建的仓颉园举行了公祭仪式。
洛南公祭仓颉有一整套隆重的祭典仪式。祭典时用八抬大轿抬仓颉牌位绕城游行,牌位要用专门制作的旗、锣、伞、扇护威,音乐以民间唢呐演奏,曲牌有《迎客曲》、《雁落沙滩》、《百鸟朝凤》等。
要求游行队伍衣冠肃整,缓步前行。游行结束后,于仓圣祠内贡献祭品,县长作主祭人并作祭辞。随后是群众祭拜、献礼等。全城举办三天庆贺活动,演出戏剧、社火等。
谷雨祭祀仓颉活动在洛南民间由来已久,约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仓颉传说”、“谷雨祭祀仓颉仪式”已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
仓颉简介
仓颉,史皇氏,姓侯冈,俗称仓颉先师,南乐县吴村人,是道教中的汉字之神。中华民族第一个创造了文字的人物,并被誉为“文祖仓颉”和“造字圣人”。据记载,他受到鸟类和动物脚印的启发,他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创造了一系列图像。这些图像被称为字符。他还收集了祖先们长期使用的象形符号,并推广它们来传播文字。
2.仓颉造字
有一次,仓颉的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谈判,黄帝要求仓颉整理出近年来炎帝部落杀害的人数和证据。接到命令后,仓颉跑到仓库,拿出记录这些东西的绳结和贝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仓颉已经忘记了许多用结和贝壳记录的东西。结果,因为仓颉不记得很多事情,黄帝部落在与炎帝部落的谈判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谷雨祭拜仓神
公元前2800年左右,黄帝的官方历史学家仓颉,受漯河沿岸的“元扈凤图”和“阳虚鸟迹”的启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鸟迹图形文字,使鬼神哭泣,并在元胡山崖上刻了二十八个书法文字,开创了人类文明。
为了纪念书写的祖先,传承民族文明,洛南人在书写的地方宝安徐庙村建立了苍神庙,每年谷雨的时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仓颉庙,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庙宇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西与轩辕黄帝陵相望。相传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建了这座庙宇,据庙碑记载,仓颉庙在汉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仓颉庙内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据统计仅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就有46株,它们与曲阜孔庙古柏群、桥山黄帝陵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柏群。
若论平均树龄,仓颉庙古柏群最为年长,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被称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
庙内的每棵古树都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和美丽的故事。全国百棵名树之一的“柏抱槐”有4000多年的树龄,柏树中生长的槐树也有近2000年的树龄,两棵树同生共长,形成这一奇妙的景观。“柏抱槐”也被民间称为“结缘树”,寓意朋友结缘,友谊长存;夫妻结缘,白头到老。
世界上树龄最长的古柏,是相传为仓颉亲手所植的“手植柏”,此柏高17米,腰围7.28米,根围9.3米,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传说当年仓颉给自己选墓地时,认为仓颉庙所在地是一块头枕黄龙山、足蹬洛河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亲手在此种植了这棵柏树作为标记。
仓颉庙的古柏堪称与中华文明相始终,不过庙中最珍贵的文物却是清乾隆年间临摹篆刻的石碑《仓颉鸟迹书》,碑文中的28个象形文字据说是仓颉造字的原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这28个字5000年来一直无人会念,据说秦朝的李斯也只能辨认出其中8个字。
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他依照鸟兽足迹的形象创造文字,开创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相传仓颉造字感动了天帝,于是为人间降下了一场谷子雨,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每年谷雨时节,民众都会到仓颉庙祭拜仓圣。
相传仓颉造字感动了天帝,于是为人间降下了一场谷子雨,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